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1 前言 | 第12-29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26页 |
·双条杉天牛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方法 | 第13-14页 |
·植物源引诱剂的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 第22-25页 |
·植物营养物质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 第25-26页 |
·植物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应用 | 第26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与总体思路 | 第27-29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页 |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7-29页 |
2 植物源引诱剂的提取和鉴定 | 第29-42页 |
·植物源引诱剂的提取方法 | 第29-31页 |
·改装简易蒸馏法 | 第29-30页 |
·索式提取法 | 第30页 |
·并时蒸馏萃取法 | 第30页 |
·超临界CO_2萃取法 | 第30-31页 |
·侧柏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 第31-32页 |
·样品处理与方法 | 第31页 |
·挥发物的定性定量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改装简易蒸馏法样品分析 | 第32-35页 |
·索氏提取法样品分析 | 第35-36页 |
·并时蒸馏萃取法样品分析 | 第36-37页 |
·超临界CO_2萃取法样品分析 | 第37-39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9-42页 |
3 吹扫捕集/热脱附-气质联用法分析植物挥发物的研究 | 第42-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6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43页 |
·PTI-GC/MS方法 | 第43-44页 |
·TCT-GC/MS方法 | 第44-45页 |
·挥发物的定性定量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法(PTI-GC/MS)分析挥发物的方法建立 | 第46-48页 |
·PTI-GC/MS与TCT-GC/MS方法的比较 | 第48-49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9-52页 |
4 双条杉天牛对侧柏提取物的电生理反应 | 第52-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5页 |
·样品 | 第52-53页 |
·供试昆虫 | 第53页 |
·仪器与其他材料 | 第53-54页 |
·触角电位的测定 | 第54页 |
·EAG数据处理 | 第54-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8页 |
·单体化合物样品量的确定及雌雄天牛反应的差异 | 第55-56页 |
·双条杉天牛对不同化合物单体浓度梯度的反应 | 第56-57页 |
·提取物的样品量确定及雌、雄天牛反应的差异 | 第57-58页 |
·双条杉天牛成虫对不同方法提取样品的触角电位反应 | 第5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8-60页 |
5 双条杉天牛对侧柏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 | 第60-6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0-61页 |
·供试样品 | 第60页 |
·供试昆虫 | 第60页 |
·试验装置及条件的控制 | 第60页 |
·试验方法 | 第60-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63页 |
·双条杉天牛对不同单体化合物的行为反应 | 第61-62页 |
·双条杉天牛对不同提取样品的行为测定 | 第62-6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3-65页 |
6 室外引诱活性测定 | 第65-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65页 |
·诱捕器及诱芯的制作 | 第65-67页 |
·诱集效果观测 | 第6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7-69页 |
·不同地点的诱捕结果 | 第67页 |
·不同诱芯的野外诱集效果 | 第67-69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9-72页 |
7 衰弱侧柏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变化 | 第72-7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2-74页 |
·衰弱侧柏挥发物的变化 | 第72-73页 |
·衰弱侧柏不同部位挥发物的变化 | 第73-7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4-76页 |
8 衰弱侧柏非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变化 | 第76-90页 |
·植物材料 | 第76页 |
·衰弱侧柏针叶中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76-77页 |
·侧柏针叶中酚酸含量的测定 | 第77-78页 |
·标准物和试剂 | 第77页 |
·仪器和条件 | 第77页 |
·酚酸的提取过程 | 第77页 |
·数据处理 | 第77-78页 |
·衰弱侧柏内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第78-8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78页 |
·氨基酸的提取与纯化 | 第78页 |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 第78-79页 |
·氨基酸的定性及定量测定 | 第79-8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1-87页 |
·不同生理状态的侧柏针叶内木质素的含量变化 | 第81页 |
·不同生理状态的侧柏针叶内酚酸的含量变化 | 第81-83页 |
·不同生理状态的侧柏针叶内氨基酸的含量变化 | 第83-8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7-90页 |
9 衰弱侧柏生理指标的研究 | 第90-9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0-91页 |
·材料 | 第90页 |
·含水量的测定 | 第90-91页 |
·树体温度的测定 | 第91页 |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测定 | 第9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1-95页 |
·衰弱侧柏枝叶内含水量的变化 | 第91页 |
·衰弱侧柏树体温度的变化 | 第91-92页 |
·不同树势侧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变化 | 第92-9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95-96页 |
10 讨论与结论 | 第96-102页 |
·讨论 | 第96-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2页 |
作者简介 | 第112-114页 |
导师简介 | 第114-116页 |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