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刑法法益探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1.环境刑法的内涵及探究环境刑法法益的必要性 | 第9-12页 |
| ·环境刑法的概念及其定位 | 第9页 |
| ·概念 | 第9页 |
| ·环境刑法的定位 | 第9页 |
| ·必要性 | 第9-12页 |
| ·环境刑法的必要性 | 第9-11页 |
| ·环境刑法法益的重要性 | 第11-12页 |
| 2.环境刑法法益概述 | 第12-18页 |
| ·法益概念之辨析 | 第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公共安全说 | 第13页 |
| ·复杂客体说 | 第13页 |
| ·环境权说 | 第13页 |
| ·秩序说 | 第13-14页 |
| ·环境利益说 | 第14页 |
| ·国外研究状况概述 | 第14-15页 |
| ·传统法益保护观念 | 第14页 |
| ·环境法益保护观念 | 第14-15页 |
| ·现有理论之评析 | 第15-16页 |
| ·从宏观层面分析 | 第15页 |
| ·就具体观点分析 | 第15-16页 |
| ·国外立法实践考察 | 第16-18页 |
| 3.环境刑法益的重新确定 | 第18-22页 |
| ·界定的理论前提 | 第18-20页 |
| ·法益概念及环境刑法益概念的界定 | 第18页 |
| ·环境刑法价值取向 | 第18-20页 |
| ·环境刑法法益的重新阐述 | 第20-22页 |
| 4.环境刑法益的具体内涵 | 第22-35页 |
| ·环境刑法法益的享有主体 | 第22-27页 |
| ·法人(单位)组织 | 第22-23页 |
| ·社会、国家 | 第23-24页 |
| ·动植物、环境 | 第24-25页 |
| ·公民(个人) | 第25-27页 |
| ·公民环境权的论证 | 第27-31页 |
| ·公民环境权独立于其他传统性权利 | 第27-28页 |
| ·公民环境权具有司法可行性 | 第28-29页 |
| ·宪法、法律上的依据 | 第29-30页 |
| ·宪法层面 | 第29页 |
| ·刑法规定 | 第29-30页 |
| ·公民环境权的内容 | 第30-31页 |
| ·权利与义务、实体与程序 | 第30-31页 |
| ·经济性与生态性 | 第31页 |
| ·国家生态安全 | 第31-35页 |
| ·国家生态安全的概念 | 第31-32页 |
| ·秩序层面的环境刑法法益为国家生态安全的理由 | 第32-33页 |
| ·国家生态安全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 第32页 |
| ·从生态安全危险的来源分析 | 第32-33页 |
| ·从刑法的基本价值分析 | 第33页 |
| ·环境刑法法益中国家生态安全的范围 | 第33-35页 |
| 5.环境刑法法益的性质分析 | 第35-39页 |
| ·公民环境权的性质分析 | 第35-38页 |
| ·公民环境权符合人权的基本特征 | 第35-36页 |
| ·平等性与不歧视 | 第35页 |
| ·人权的普遍性、特殊性、相对性 | 第35页 |
| ·人权的相互依赖与不可分割性 | 第35-36页 |
| ·公民环境权已经得到部分国家宪法的认可 | 第36页 |
| ·人权属性的深入剖析 | 第36-38页 |
| ·应有人权、法定人权、现实人权 | 第36-37页 |
| ·基本人权与普通人权 | 第37页 |
| ·相对权利与绝对权利 | 第37页 |
| ·积极与消极权利 | 第37页 |
| ·公权利与私权利 | 第37-38页 |
| ·国家生态安全属于国家主权的内容 | 第38-39页 |
| 6.确立此环境刑法法益的价值 | 第39-41页 |
| ·顺应刑法转型的趋势 | 第39页 |
| ·树立刑法威信的需要 | 第39-40页 |
| ·符合刑法自身的特性 | 第40页 |
| ·安全观发展的需要 | 第40-41页 |
| 7.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个人简介 | 第44-45页 |
| 导师简介 | 第45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