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语(Abbreviation)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摘要 | 第11-12页 |
1 重金属Cu对植物和微生物的毒害 | 第12-14页 |
·重金属Cu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 第12-13页 |
·重金属Cu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 | 第13-14页 |
2 植物和微生物对重金属Cu毒害的耐受机理 | 第14-17页 |
·植物对重金属Cu毒害的耐受机理 | 第14-16页 |
·微生物对重金属Cu毒害的耐受机理 | 第16-17页 |
3 植物和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Cu污染土壤 | 第17-21页 |
·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 第17-18页 |
·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 | 第18-19页 |
·植物与微生物联合修复重金属Cu污染土壤 | 第19-21页 |
4 展望与问题 | 第21-23页 |
第二章 铜抗性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3-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样品来源 | 第23页 |
·培养基与试剂 | 第23页 |
·铜抗性菌株的初步筛选 | 第23-24页 |
·铜抗性菌株的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鉴定 | 第24页 |
·抗生素敏感性测试 | 第24页 |
·铜抗性菌株的16S rDNA序列的测定和鉴定 | 第24-26页 |
·菌株系统发育地位的确定 | 第2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铜抗性菌株分离筛选 | 第26页 |
·铜抗性菌株的形态特征 | 第26-27页 |
·铜抗性菌株的抗生素敏感试验 | 第27页 |
·铜抗性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27-28页 |
·16S rDNA的扩增、聚类分析 | 第28-30页 |
3. 结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铜抗性细菌对培养基溶液及土壤中水溶性铜含量的影响 | 第31-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培养基与试剂 | 第31页 |
·供试菌株 | 第31页 |
·供试土壤 | 第31-32页 |
·菌种制备及菌体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 第32页 |
·在含CuCO_3培养基中供试菌株对培养基溶液铜浓度的影响 | 第32页 |
·不同培养条件下,供试菌株对培养基溶液铜浓度的影响 | 第32-33页 |
·供试菌株对土壤中水溶性铜含量的影响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在含CuCO_3培养基中供试菌株对培养基溶液铜浓度的影响 | 第33-35页 |
·不同培养条件下,供试菌株对培养基溶液铜浓度的影响 | 第35-38页 |
·供试菌株对土壤中水溶性铜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 讨论 | 第39-43页 |
第四章 汤山铜矿区污染农田的替代种植与生物修复 | 第43-5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7页 |
·汤山铜矿区污染农田的替代种植试验 | 第43-45页 |
·盆栽试验一:农艺调控剂与铜抗性菌株对三叶草和香根草Cu吸收的影响 | 第45-46页 |
·盆栽试验二:农艺调控剂与铜抗性菌株对青菜Cu吸收的影响 | 第46-47页 |
·分析测定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野外田间供试植物生长旺盛期地上部生物量与铜总提取量 | 第47-48页 |
·野外田间供试植物生长旺盛期和成熟期地上部铜含量 | 第48-50页 |
·野外田间供试植物可食用部分铜含量 | 第50页 |
·高污染农田油料作物地上部铜分布情况 | 第50-51页 |
·农艺和细菌调控措施对三叶草和香根草积累土壤重金属铜的作用 | 第51-53页 |
·农艺和细菌调控措施对青菜积累土壤重金属铜的作用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59页 |
全文总结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附录一 文中所用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 第69-71页 |
附录二 相关DNA序列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