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三、分析范式 | 第17-1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政府价格监管重构分析框架 | 第21-38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一) 政府监管 | 第21-22页 |
(二) 政府价格监管 | 第22-24页 |
(三) 政府价格监管重构 | 第24页 |
二、重构模式 | 第24-27页 |
(一) 市场与政府关系下的价格运行模式 | 第25-26页 |
(二) 各国政府价格监管重构的具体模式 | 第26-27页 |
三、重构原因 | 第27-32页 |
(一) 竞争理论的深化 | 第27-30页 |
(二) 政府监管的失灵 | 第30-31页 |
(三) 经济条件的变迁 | 第31-32页 |
四、重构框架 | 第32-37页 |
(一) 重构目标 | 第33-35页 |
(二) 监管原则 | 第35-36页 |
(三) 重构内容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二章 价格水平监管 | 第38-60页 |
一、主要立法模式 | 第38-41页 |
(一) 综合立法模式 | 第38-39页 |
(二) 单行立法模式 | 第39-41页 |
二、价格水平监管范围重构 | 第41-45页 |
(一) 区分自然垄断强弱 | 第41-43页 |
(二) 区分自然垄断环节和竞争环节 | 第43-45页 |
三、价格水平监管模式转换 | 第45-55页 |
(一) 公平收益率监管模式 | 第45-48页 |
(二) 价格上限监管模式 | 第48-53页 |
(三) 其他激励性监管模式 | 第53-55页 |
四、垄断到竞争的过渡性监管 | 第55-57页 |
(一) 普遍服务的制度安排 | 第55-56页 |
(二) 过渡期间的不对称监管 | 第56-57页 |
五、价格水平监管重构的绩效 | 第57-59页 |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价格垄断行为监管 | 第60-87页 |
一、立法和适用原则 | 第60-64页 |
(一) 立法模式 | 第60-61页 |
(二) 立法演进 | 第61-62页 |
(三) 适用原则 | 第62-64页 |
二、价格行为监管范围扩展 | 第64-66页 |
(一) 反垄断法的普遍适用 | 第64-65页 |
(二) 价格水平监管与行为监管的协调 | 第65-66页 |
三、价格垄断协议监管 | 第66-75页 |
(一) 横向价格垄断协议监管 | 第67-72页 |
(二) 纵向价格垄断协议监管 | 第72-75页 |
四、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价格行为监管 | 第75-81页 |
(一) 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 | 第75-77页 |
(二)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价格行为类型 | 第77-78页 |
(三) 监管演变分析 | 第78-81页 |
五、法律责任 | 第81-85页 |
(一) 经济分析 | 第81页 |
(二) 实施机制 | 第81-82页 |
(三) 责任类型 | 第82-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第四章 政府价格监管机构法律设置 | 第87-102页 |
一、监管机构设立依据 | 第87-91页 |
(一) 理论依据 | 第87-88页 |
(二) 比较优势 | 第88-89页 |
(三) 法律基础 | 第89页 |
(四) 权力制衡 | 第89-91页 |
二、横向领域设置 | 第91-93页 |
(一) 一体化价格监管机构 | 第91-92页 |
(二) 分立式价格监管机构 | 第92-93页 |
三、纵向领域设置 | 第93-95页 |
(一) 集权和分权模式 | 第93-94页 |
(二) 实际运作 | 第94-95页 |
四、机构组织模式 | 第95-97页 |
(一) 独立监管机构模式 | 第95-96页 |
(二) 部属相对独立监管机构模式 | 第96页 |
(三) 部门承担监管职能的机构模式 | 第96-97页 |
五、内部治理模式 | 第97-98页 |
(一) 首长制 | 第97页 |
(二) 委员会制 | 第97-98页 |
六、发展趋势 | 第98-101页 |
(一) 协调性 | 第98-99页 |
(二) 独立性 | 第99-100页 |
(三) 可问责性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政府价格监管法律程序 | 第102-123页 |
一、监管立法程序 | 第102-106页 |
(一) 规章草拟 | 第104页 |
(二) 规章初审 | 第104页 |
(三) 规章评论或听证 | 第104-106页 |
(四) 规章复审生效 | 第106页 |
二、监管实施程序 | 第106-110页 |
(一) 价格水平监管一般程序 | 第106-108页 |
(二) 价格行为监管一般程序 | 第108-110页 |
三、监管公众参与程序 | 第110-114页 |
(一) 概念和意义 | 第110-111页 |
(二) 公众参与的强度 | 第111-112页 |
(三) 公众参与的方式 | 第112-114页 |
四、监管影响分析程序 | 第114-120页 |
(一) 概念和意义 | 第114-115页 |
(二) 主要方法 | 第115-116页 |
(三) 实践分析 | 第116-120页 |
五、发展趋势 | 第120-122页 |
(一) 法律程序的透明与开放 | 第120-121页 |
(二) 促进利益均衡和监管效率 | 第121-122页 |
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六章 我国政府价格监管重构 | 第123-148页 |
一、我国价格运行模式的实践演进 | 第123-126页 |
(一) 1949-1978 年:政府全面控制价格模式 | 第123-124页 |
(二) 1978-1992 年:从计划到市场的价格运行调整阶段 | 第124-125页 |
(三) 1992 年以来:确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价格监管模式 | 第125-126页 |
二、我国政府价格监管的现状分析 | 第126-135页 |
(一) 法律体系 | 第126-127页 |
(二) 案例分析 | 第127-132页 |
(三) 主要问题 | 第132-135页 |
三、我国政府价格监管重构的外部条件 | 第135-139页 |
(一) 法治环境的构建 | 第136页 |
(二) 竞争壁垒的消除 | 第136-138页 |
(三) 市场主体的塑造 | 第138-139页 |
四、推进我国政府价格监管重构的建议 | 第139-147页 |
(一) 我国政府价格监管重构的目标模式 | 第140-141页 |
(二) 构建促进竞争效率的价格监管方式 | 第141-142页 |
(三) 加强价格监管机构的协调、独立与可问责 | 第142-144页 |
(四) 优化以促进绩效为核心的价格监管法律程序 | 第144-147页 |
小结 | 第147-148页 |
结论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5页 |
后记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