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2-15页 |
| 1.国内外管腔型器械污染现状调查 | 第12-13页 |
| 2.管腔型器械生物膜污染调查 | 第13页 |
| 3.管腔型器械再处理规范 | 第13-14页 |
| 4.管腔型器械清洗效果实验室评价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二部分 | 第15-59页 |
| 第一章 粪肠球菌法和芽孢法评价管腔器械清洗效果 | 第15-30页 |
| ·引言 | 第15-16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16页 |
| ·方法 | 第16-22页 |
| ·试验分组 | 第16-17页 |
| ·粪肠球菌法模拟评价试验 | 第17-19页 |
| ·芽孢法模拟评价试验 | 第19-21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21-22页 |
| ·结果 | 第22-26页 |
| ·粪肠球菌模拟污染物实验结果 | 第22-23页 |
| ·芽孢模拟污染物实验结果 | 第23-24页 |
| ·两种评价方法比较 | 第24-26页 |
| ·讨论 | 第26-28页 |
| ·实验室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6-27页 |
| ·粪肠球菌法和芽孢法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 | 第27-28页 |
| ·芽孢法的局限性 | 第28页 |
| ·小结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建立体外人工生物膜培养模型 | 第30-37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0-31页 |
| ·方法 | 第31-33页 |
| ·体外人工生物膜的培养模型建立 | 第31-32页 |
| ·生物膜观察法 | 第32-33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33页 |
| ·结果 | 第33-34页 |
| ·试验菌选择结果 | 第33页 |
| ·培养时间的选择结果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利用人工细菌生物膜评价管腔器械清洗效果 | 第37-59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7-38页 |
| ·方法 | 第38-42页 |
| ·含菌培养液的制备 | 第38页 |
| ·载体管的制备 | 第38-39页 |
| ·自动清洗消毒程序 | 第39-40页 |
| ·浮游菌杀灭试验 | 第40-41页 |
| ·生物膜细菌观察法 | 第41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41-42页 |
| ·结果 | 第42-55页 |
| ·菌落计数结果 | 第42-47页 |
| ·清洗液和水洗的清洗效果 | 第42-44页 |
| ·浮游菌杀灭试验结果 | 第44-45页 |
| ·"清洗液+OPA"和"水+OPA"的清洗消毒效果 | 第45-47页 |
| ·结晶紫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 | 第47-50页 |
| ·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第50-55页 |
| ·讨论 | 第55-58页 |
| ·不同清洗方法对生物膜的去除效果 | 第55-56页 |
| ·消毒剂对浮游菌核生物膜细菌的杀灭效果 | 第56-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结语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综述 | 第6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