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励磁涌流识别各方法及其局限性 | 第8-12页 |
| ·基于模型识别方法 | 第8-10页 |
| ·磁通特性识别方法 | 第8-9页 |
| ·基于变压器回路方程识别方法 | 第9-10页 |
| ·基于功率差动识别方法 | 第10页 |
| ·基于波形特征识别方法 | 第10-12页 |
| ·二次谐波制动原理 | 第10-11页 |
| ·间断角原理 | 第11页 |
| ·波形对称原理 | 第11-12页 |
|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数学形态学及其改进 | 第14-22页 |
| ·数学形态学应用综述 | 第14页 |
| ·形态学运算几何解释及自定义MaxBT 函数 | 第14-18页 |
| ·形态学基本运算及其几何解释 | 第14-16页 |
| ·自定义MaxBT 函数 | 第16-18页 |
| ·数学形态学的端点效应及消除措施 | 第18-22页 |
| ·端点效应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 ·消除措施 | 第19-22页 |
| 第三章 基于改进数学形态学的快速识别励磁涌流新原理 | 第22-32页 |
| ·励磁涌流产生的原因 | 第22-26页 |
| ·单相变压器励磁涌流 | 第22-25页 |
| ·三相变压器励磁涌流 | 第25-26页 |
| ·涌流的尖顶凹凸特性机理的提出 | 第26-28页 |
| ·快速识别励磁涌流新原理 | 第28-29页 |
| ·新原理具体实现方法及保护判据 | 第29-32页 |
| ·结构元素及数据窗的选取 | 第29-31页 |
| ·保护判据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新原理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第32-48页 |
| ·改进数学形态学对K_(at) 值的影响分析 | 第32-34页 |
| ·结构元素对K_(at) 值影响 | 第32-33页 |
| ·数据窗对K_(at) 值影响 | 第33-34页 |
| ·端点效应对K_(at) 值影响 | 第34页 |
| ·动模实验仿真分析 | 第34-39页 |
| ·动模实验模型 | 第34-35页 |
| ·变压器空载合闸 | 第35-36页 |
| ·变压器相间短路 | 第36页 |
| ·变压器单相接地故障 | 第36-37页 |
| ·变压器带故障空投 | 第37-38页 |
| ·各种情况的K_(at) 值及分析 | 第38-39页 |
| ·频率变动影响分析 | 第39-40页 |
| ·电流互感器饱和的影响分析 | 第40-43页 |
| ·电流互感器模型 | 第41页 |
| ·数字仿真方法 | 第41-42页 |
| ·CT 饱和仿真及分析 | 第42-43页 |
| ·非周期分量的影响及处理措施 | 第43-48页 |
| ·非周期分量影响分析 | 第43-44页 |
| ·减小非周期分量措施 | 第44-48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页 |
| 参加科研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