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2页 |
| ·消弧线圈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 第7-9页 |
| ·中性点接地方式简介 | 第7页 |
| ·消弧线圈的应用 | 第7-9页 |
|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消弧线圈发展现状 | 第10页 |
| ·当前对偏磁式消弧线圈控制研究的不足 | 第10-11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偏磁式消弧线圈的调谐原理及控制原理 | 第12-22页 |
| ·调谐原理 | 第12-19页 |
| ·阻尼率和脱谐度 | 第12-13页 |
| ·阻尼率和脱谐度对中性点位移电压的影响 | 第13-14页 |
| ·偏磁式消弧线圈的调谐原理 | 第14-18页 |
| ·关于自动跟踪问题 | 第18-19页 |
| ·控制原理 | 第19-22页 |
| ·偏磁式消弧线圈的高、低压调节特性 | 第19-20页 |
| ·偏磁式消弧线圈伏安特性 | 第20页 |
| ·偏磁式消弧线圈电感量的控制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偏磁式消弧线圈自适应模糊PID 控制的设计 | 第22-36页 |
| ·PID 算法 | 第22-23页 |
| ·PID 控制器参数的优化整定 | 第23-28页 |
| ·常规PID 参数的整定 | 第23-24页 |
| ·遗传算法用于PID 控制参数的优化整定 | 第24-28页 |
| ·遗传算法基本思想 | 第24-26页 |
| ·基于遗传算法的PID 参数优化整定 | 第26-28页 |
| ·模糊控制器调节PID 参数 | 第28-36页 |
| ·模糊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第28-29页 |
| ·模糊推理系统的基本类型 | 第29-30页 |
| ·模糊控制器设计原则 | 第30-34页 |
| ·模糊控制器调节PID 控制算法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自适应模糊PID 控制的MATLAB 仿真 | 第36-49页 |
| ·偏磁式消弧线圈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第36-37页 |
| ·SIMULINK 简介 | 第37页 |
| ·控制参数的初步整定 | 第37-38页 |
| ·遗传算法对控制参数优化整定试验 | 第38-42页 |
| ·遗传算法工具箱简介 | 第38页 |
| ·通过GUI 使用遗传算法 | 第38-40页 |
| ·实验结果 | 第40-42页 |
| ·模糊控制器对控制参数在线调节试验 | 第42-49页 |
| ·模糊逻辑工具箱简介 | 第42-45页 |
| ·试验步骤及结果 | 第45-49页 |
| 第五章 偏磁式消弧线圈控制系统的实现 | 第49-62页 |
| ·总体设计 | 第49-50页 |
| ·硬件设计 | 第50-62页 |
| ·工控机配置 | 第50-51页 |
| ·模拟量输入电路板 | 第51页 |
| ·数字量输入输出电路板 | 第51-52页 |
| ·通讯功能 | 第52-53页 |
| ·50HZ 陷波电路 | 第53页 |
| ·滤波电路 | 第53-54页 |
| ·励磁电源环节 | 第54-62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附录一 | 第67-68页 |
| 附录二 | 第68-7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