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SUMMARY | 第7-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中草药生物碱发展概况 | 第11-13页 |
·中草药中生物碱的发现 | 第11页 |
·中草药生物碱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异喹啉类生物碱 | 第12页 |
·罂粟科药用植物生物碱 | 第12页 |
·中草药生物碱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12-13页 |
·中草药生物碱提取与分离方法 | 第13-14页 |
·中草药生物碱分子结构的鉴定 | 第14-15页 |
·生物碱抑菌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抑菌中草药的分类 | 第15页 |
·体外抑菌实验 | 第15-18页 |
·药用植物红茂草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红茂草的地理分布 | 第18-19页 |
·红茂草的化学成分 | 第19-20页 |
·国内外对红茂草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红茂草及其生物碱的毒理、药理作用研究 | 第21-26页 |
·红茂草的毒理作用 | 第21页 |
·红茂草的药理作用 | 第21-23页 |
·红茂草所含生物碱的生物活性与毒性 | 第23-26页 |
·红茂草及其生物碱的开发应用前景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实验 | 第27-64页 |
实验一 不同生长期红茂草不同器官中总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 第27-35页 |
·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药物及试剂 | 第27页 |
·主要仪器 | 第27-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页 |
·样品供试液的制备 | 第28页 |
·最大吸收光谱波长的选择 | 第28页 |
·标准曲线绘制 | 第28页 |
·样品含量的测定 | 第28页 |
·精密度与稳定性实验 | 第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测定波长的分析 | 第28-29页 |
·标准曲线的分析 | 第29页 |
·精密度与稳定性测定 | 第29-30页 |
·红茂草不同生长期不同器官生物碱含量及差异分析 | 第30-33页 |
·讨论 | 第33-35页 |
实验二 红茂草中生物碱的提取及成分分析 | 第35-51页 |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药物及试剂 | 第35页 |
·主要仪器 | 第35-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39页 |
·红茂草原草粗提 | 第36页 |
·石英色谱柱层析 | 第36页 |
·红茂草提取物化学成分预试试验 | 第36-37页 |
·红茂草提取物显微熔点测定 | 第37页 |
·红茂草提取物元素测定 | 第37-38页 |
·红茂草提取物热重/差热综合测定 | 第38页 |
·红茂草提取物红外光谱检测 | 第38页 |
·红茂草提取物紫外光谱检测 | 第38-39页 |
·红茂草提取物质谱检测 | 第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9页 |
·红茂草提取物化学成分预试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39页 |
·红茂草提取物TLC 检测的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红茂草提取物显微熔点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红茂草提取物元素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 第42-43页 |
·红茂草提取物热重/差热综合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红茂草提取物有机光谱检测的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实验三 红茂草生物碱的抑菌活性研究 | 第51-64页 |
·试验材料 | 第51-52页 |
·药物及试剂 | 第51页 |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培养基 | 第51页 |
·菌种 | 第51页 |
·药液的配制 | 第51-52页 |
·菌液制备 | 第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52页 |
·抑菌率(η)的计算 | 第52页 |
·半数抑菌浓度(IC50)的测定 | 第52页 |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52-53页 |
·抑菌实验结果的生物统计学分析 | 第5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3-62页 |
·红茂草生物碱MIC 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 第53-54页 |
·红茂草生物碱抑菌率的结果与分析 | 第54-55页 |
·红茂草生物碱IC50 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 第55-56页 |
·细菌生长曲线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 第56-57页 |
·抑菌实验结果生物统计学处理的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红茂草生物碱Ⅰ抑菌结果的生物统计学处理 | 第57-58页 |
·红茂草生物碱Ⅱ抑菌结果的生物统计学处理 | 第58-60页 |
·红茂草生物碱抑菌结果的生物统计学图示 | 第60-61页 |
·生物碱抑菌机理的分析 | 第61-62页 |
·从细胞结构角度分析 | 第61页 |
·从能量变化角度分析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导师简介 | 第72-74页 |
作者简介 | 第74-75页 |
附录1: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75-76页 |
附录2:红茂草TLC 检测结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