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现代性的基本问题 | 第9-16页 |
(一) 现代性、现代性问题 | 第9-14页 |
1. 现代性的界定及其发展 | 第9-11页 |
2. 现代性的问题 | 第11-14页 |
(二) 现代性的争论 | 第14-16页 |
1.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 | 第14-15页 |
2. 西马对现代性的批判 | 第15-16页 |
二、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 第16-25页 |
(一) 马克思哲学与现代性 | 第17页 |
(二)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态度 | 第17-19页 |
1. 肯定了现代性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 第18-19页 |
2. 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了批判 | 第19页 |
(三)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 第19-25页 |
1. 启蒙意识形态的批判 | 第20-22页 |
2. 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 第22-24页 |
3. 理想建构 | 第24-25页 |
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化 | 第25-31页 |
(一) 现代性的中国特征 | 第25-27页 |
1.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存 | 第25-26页 |
2. 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 | 第26-27页 |
(二) 中国现代化进程问题的主要表现 | 第27-31页 |
1.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 | 第27-28页 |
2. 经济发展和道德价值追求的矛盾 | 第28-29页 |
3.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 | 第29-30页 |
4. 民族化与全球化的矛盾 | 第30-31页 |
四、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启示 | 第31-38页 |
(一) 坚持现代性立场 | 第31-32页 |
(二) 坚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 | 第32-35页 |
1. 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超越现代性中的资本主义 | 第32-34页 |
2.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导向 | 第34-35页 |
(三) 现代性的根本目标: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的实现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