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概述 | 第12-20页 |
(一) 儿童法律地位的历史演进 | 第13-15页 |
1. 儿童法律地位发展的早期 | 第13-14页 |
2. 儿童法律地位发展的中期 | 第14-15页 |
3. 儿童法律地位发展的当代 | 第15页 |
(二)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产生的国际社会背景 | 第15-17页 |
(三)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内涵、价值取向及其功能 | 第17-20页 |
1.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内涵 | 第17-18页 |
2.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价值取向 | 第18-19页 |
3.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功能 | 第19-20页 |
二、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在外国立法中的体现 | 第20-31页 |
(一) 英美法系国家关于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立法 | 第20-25页 |
1. 英国 | 第20-22页 |
2. 美国 | 第22-23页 |
3. 澳大利亚 | 第23-25页 |
(二) 大陆法系国家关于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立法 | 第25-28页 |
1. 法国 | 第25-26页 |
2. 德国 | 第26-27页 |
3. 俄罗斯 | 第27-28页 |
4. 埃塞俄比亚 | 第28页 |
(三) 两大法系相关立法比较评析 | 第28-31页 |
1. 两大法系相关立法之异同 | 第28-30页 |
2. 总结评析 | 第30-31页 |
三、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在我国亲子法中的体现及立法之不足 | 第31-42页 |
(一)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在我国亲子法中的体现 | 第31-36页 |
1. 保护儿童利益的原则性规定 | 第31-32页 |
2. 未成年子女的法律地位 | 第32页 |
3. 对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护 | 第32-33页 |
4. 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抚养义务 | 第33-34页 |
5. 离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探望权 | 第34-35页 |
6. 对胎儿性别鉴定的限制 | 第35-36页 |
7. 收养制度中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体现 | 第36页 |
(二) 我国亲子法对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立法规定的不足 | 第36-42页 |
1. 立法原则中没有明确确立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 第36-37页 |
2. 没有取消非婚生子女的称谓 | 第37-38页 |
3. 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不明确 | 第38-39页 |
4. 我国现行法关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的规定不够具体 | 第39页 |
5. 离婚程序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不够 | 第39-40页 |
6. 我国探望权制度的不足 | 第40-41页 |
7. 收养制度的不足 | 第41-42页 |
四、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在我国亲子法中的确立及利益平衡 | 第42-51页 |
(一)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在我国亲子法中的确立 | 第42-48页 |
1. 立法原则中应确立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 第42-43页 |
2. 取消非婚生子女的称谓 | 第43页 |
3. 规定未成年子女在家庭中的权利 | 第43-44页 |
4. 离婚程序中对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 | 第44-45页 |
5. 探望权制度的完善 | 第45-47页 |
6. 收养制度中应体现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 第47-48页 |
(二) 我国亲子法中确立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利益衡平 | 第48-51页 |
1. 坚持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不得违背法律的相关规定 | 第48-49页 |
2. 儿童利益与父母利益的博弈 | 第49-50页 |
3. 儿童利益与成人权利特别是妇女权利的冲突与平衡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