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价值 | 第9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9页 |
·研究的实践价值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1-13页 |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2-13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概念界定 | 第13-21页 |
·保障性住房的概念 | 第13-16页 |
·社会保障 | 第13-14页 |
·保障性住房 | 第14页 |
·保障性住房运行机制类型 | 第14-15页 |
·保障性住房的基本特征 | 第15-16页 |
·西南地区城市界定 | 第16-18页 |
·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国外城市保障性住房实践经验及启示 | 第21-34页 |
·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简介 | 第21-23页 |
·国内外有关住房供应政策比较 | 第23-25页 |
·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特征 | 第25-27页 |
·住房保障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 第25-26页 |
·财政资金特别是中央财政为住房保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撑 | 第26页 |
·住房保障的对象、标准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 第26页 |
·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干预方式由直接转为间接 | 第26-27页 |
·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住房保障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 第27页 |
·国外保障性住房运行机制经验总结 | 第27-31页 |
·社会保障性住房的产生与发展 | 第28-29页 |
·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般做法 | 第29-30页 |
·发展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基本方式 | 第30-31页 |
·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基本特点 | 第31页 |
·社会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对象 | 第31页 |
·国外住房保障的经验给我们的借鉴与启示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西南地区城市保障性住房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4-42页 |
·西南地区城市保障性住房现状分析 | 第34-39页 |
·保障性住房建设迅速发展 | 第35-36页 |
·开发力度较弱 | 第36-37页 |
·保障性住房的供应体系 | 第37-39页 |
·西南地区城市保障性住房问题分析 | 第39-40页 |
·入住者不是中低收入者 | 第39页 |
·房价太高,中低收入者买不起 | 第39页 |
·小户型住房少 | 第39页 |
·保障面过于狭窄 | 第39页 |
·收入线难以划分 | 第39页 |
·享受机会不均等 | 第39-40页 |
·退出机制难以形成 | 第40页 |
·易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 第40页 |
·造成西南地区城市保障性住房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1页 |
·保障性住房对象界定不明 | 第40页 |
·经济适用房价格监控乏效 | 第40页 |
·政策目标不清晰 | 第40页 |
·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5 西南地区城市保障性住房运行机制研究 | 第42-50页 |
·西南地区城市保障性住房运行遵循原则 | 第42-43页 |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 第42页 |
·适度保障原则 | 第42页 |
·动态调整原则 | 第42页 |
·分层次多形式保障原则 | 第42-43页 |
·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原则 | 第43页 |
·构建以政府为主体的保障性住房体系 | 第43-45页 |
·管理机制 | 第45-46页 |
·行政管理机制 | 第45页 |
·企业运作管理机制 | 第45-46页 |
·运作机制 | 第46-47页 |
·准入机制 | 第46-47页 |
·轮候机制 | 第47页 |
·退出机制 | 第47页 |
·房源保障机制 | 第47-48页 |
·房源保障机制 | 第47页 |
·房源控制制度 | 第47-48页 |
·运营机制 | 第48-49页 |
·项目代建制的应用 | 第48页 |
·EPC、BT 等总包模式的应用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6 西南地区保障性住房资金运作分析 | 第50-54页 |
·制约西南地区城市保障性住房金融体系构建的因素 | 第50-51页 |
·中低收入群体缺乏融资支持,导致获贷面窄 | 第50页 |
·贷款机构缺乏流动性支持,导致放贷积极性不高 | 第50页 |
·政策性与商业性住房金融协调不够 | 第50-51页 |
·构建西南地区城市保障性住房金融体系 | 第51-53页 |
·以政府为保障性住房金融体系构建的主体 | 第51-52页 |
·大力发展商业性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业务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7 西南地区保障性住房社会功能分析 | 第54-58页 |
·通过公共住房建设促进居住融合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54-55页 |
·居住融合的理念和目标 | 第54页 |
·以公共住房建设促进居住融合的实践 | 第54-55页 |
·西南地区城市保障性住房混合建设的策略 | 第55-56页 |
·转变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方式 | 第55-56页 |
·相同建设质量下多样化的住宅设计 | 第56页 |
·加强社区建设,促进居住融合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8 西南地区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调整建议 | 第58-61页 |
·抑制商品房价过快上涨 | 第58页 |
·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的步伐 | 第58页 |
·均衡发展住房多级市场,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 | 第58-59页 |
·增强政策的执行力 | 第59页 |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与收入申报机制 | 第59-60页 |
·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住房消费观念 | 第60-61页 |
·树立梯度消费的观念 | 第60页 |
·树立政府住房保障是“保障居民基本居住需要”的观念 | 第60-61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7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