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中联合作用及藻类慢性毒性实验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22页 |
·我国环境概况 | 第10-11页 |
·三大类污染物的污染现状 | 第11-15页 |
·有机物污染概况 | 第11-12页 |
·重金属污染概况 | 第12-13页 |
·农药污染概况 | 第13-15页 |
·污染物的生态危害 | 第15-21页 |
·有机污染物的生态危害 | 第15-16页 |
·重金属污染物的生态危害 | 第16-20页 |
·农药的生态危害 | 第20-21页 |
·污染物毒性检测的意义 | 第21-22页 |
2 生物毒性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22-29页 |
·单一毒性检测 | 第22-25页 |
·水生动物测试法 | 第22-23页 |
·生物酶活性检测法 | 第23页 |
·微生物检测法 | 第23-25页 |
·藻红外检测法 | 第25页 |
·发光细菌检测法与藻红外检测法的特点 | 第25页 |
·联合作用(毒性)检测与评价 | 第25-28页 |
·联合作用及其分类 | 第26页 |
·联合作用的机理 | 第26-27页 |
·联合作用的常用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课题提出 | 第28-29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8页 |
·课题的目标 | 第28-29页 |
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9-47页 |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9-45页 |
·藻红外测试原理 | 第29页 |
·实验内容及方法 | 第29-43页 |
·藻红外测试急性毒性联合作用的分析方法 | 第43页 |
·藻红外测试慢性毒性联合作用的分析方法 | 第43-45页 |
·可行性分析 | 第45-46页 |
·技术路线 | 第46-47页 |
4 急性毒性藻红外测试中联合作用的研究及评价方法 | 第47-53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47页 |
·联合偏差系数法的确定 | 第47-48页 |
·联合作用系数计算式的确定方法 | 第47页 |
·总均偏差系数的确定与测试方法 | 第47-48页 |
·联合偏差系数法验证的实验方法 | 第4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8-52页 |
·联合偏差系数法 | 第49页 |
·联合偏差系数法的验证 | 第49-52页 |
·测试周期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有机毒物对敏感藻生长半抑制量的研究 | 第53-55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53页 |
·结果讨论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5-57页 |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92页 |
A. 供试藻种镜检照片 | 第62-64页 |
B. 第四章相关试验数据 | 第64-67页 |
C. 第五章相关实验数据 | 第67-92页 |
D.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页 |
E. 课题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