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总则论文

论犯罪中止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2页
一、犯罪中止概述第12-16页
 (一) 犯罪中止的立法沿革第12-15页
 (二) 犯罪中止的概念及其特征第15-16页
  1. 犯罪中止的概念第15-16页
  2. 犯罪中止的特征第16页
二、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第16-34页
 (一) 犯罪中止的时间性第17-23页
 (二) 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第23-26页
 (三) 犯罪中止的有效性第26-34页
三、犯罪中止的分类第34-38页
 (一) 预备中止、实行未终了的中止和实行终了的中止第35-36页
  1. 预备中止第35页
  2. 实行未终了的中止第35-36页
  3. 实行终了的中止第36页
 (二) 可罚的中止和不可罚的中止第36-37页
  1. 可罚的中止第36-37页
  2. 不可罚的中止第37页
 (三) 消极中止和积极中止第37页
  1. 消极中止第37页
  2. 积极中止第37页
 (四) 单独犯罪的中止和共同犯罪的中止第37-38页
  1. 单独犯罪的中止第38页
  2. 共同犯罪的中止第38页
四、犯罪中止与其他犯罪停止形态的区别和竞合第38-46页
 (一) 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的区别第38-39页
  1. 行为人表现出的人身危险性不同第38-39页
  2. 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不同第39页
  3. 促使犯罪行为停止的原因不同第39页
  4. 处罚原则不同第39页
 (二)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关系第39-43页
  1.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联系与区别第40-41页
  2. 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竞合第41-43页
 (三) 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的竞合第43-46页
  1. 中止犯与既遂犯在预备阶段产生竞合第44页
  2. 中止犯与既遂犯在实行阶段产生竞合第44-46页
五、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第46-58页
 (一) 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的理论第46-52页
  1. 整体完成论第46-47页
  2. 个别中止论第47-48页
  3. 主观能力论第48页
  4. 切断因果关系论第48-49页
  5. 原因力论第49页
  6. 共犯关系脱离理论第49-52页
  7. 本文观点第52页
 (二) 共犯中止的分类认定第52-55页
  1. 组织犯的犯罪中止第52-53页
  2. 实行犯的犯罪中止第53页
  3. 帮助犯的犯罪中止第53-54页
  4. 教唆犯的犯罪中止第54-55页
 (三) 对共犯中止的几个特殊问题的思考第55-58页
  1. 个别共犯为阻止其他共犯进行的暴力行为性质的认定第55-56页
  2. 共同亲身犯中止形态的认定第56-58页
六、犯罪中止的处罚第58-62页
 (一) 犯罪中止处罚的理论依据第58-61页
  1. 国外大陆法系国家的观点第58-60页
  2. 国内学者的观点第60页
  3. 本文的观点第60-61页
 (二) 犯罪中止处罚的立法规定第61-62页
七、我国犯罪中止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第62-65页
 (一) 建议重新界定犯罪中止的时间范围第63-64页
 (二) 建议增设有关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的规定第64-65页
 (三) 建议增设“准中止犯”的规定第65页
结语第65-68页
参考文献第68-70页
后记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管制刑
下一篇:论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与我国刑法的立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