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非共沸工质在圆管中的蒸发传热特性与组份迁移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5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Lorenz循环与传热窄点第9-12页
   ·非共沸工质的组份迁移特性第12-13页
   ·问题的提出第13页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3-15页
第二章 实验系统介绍第15-21页
   ·实验流体和工质第15页
   ·实验台简介第15-17页
   ·实验原理第17-19页
   ·蒸发管段的散热损失第19-20页
   ·工质在蒸发管段中的压降第20页
   ·本章小节第20-21页
第三章 非共沸工质在蒸发管段中的传热特性研究第21-39页
   ·理论模型第21-29页
     ·传热窄点或最大传热温差的发生第21-22页
     ·理论模型推导第22-25页
     ·理论模型在传热窄点问题中的应用第25-28页
     ·理论模型在传热窄点问题应用中的关键点第28-29页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9-37页
     ·最大传热温差的发生第29-30页
     ·最大传热温差的迁移规律第30-33页
     ·纯工质与非共沸工质的相变特性研究第33-34页
       ·非共沸工质的相变特性对比分析第33-34页
       ·纯工质与非共沸工质相变特性对比分析第34页
     ·不确定度分析第34-37页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重力对管内非共沸工质组份迁移的影响第39-49页
   ·多相平衡的热力学判断第39-41页
     ·体系吉布斯自由能最小第39-40页
     ·相平衡时强度位的均一性第40-41页
   ·Gibbs-Duhem方程第41-43页
     ·Gibbs-Duhem方程的引出第41-42页
     ·Gibbs-Duhem方程的应用第42-43页
   ·实验结论与分析第43-48页
     ·管内液面位置的计算第43-44页
     ·重力对管内组份迁移的影响规律分析第44-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第49-52页
   ·主要结论第49-50页
   ·论文创新之处第50-51页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51-52页
符号表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温热泵工况下非共沸工质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翻转式炉膛清灰机器人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