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有助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和现代化 | 第12-13页 |
| ·有助于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质量和教育作用 | 第13页 |
| ·有助于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 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概述 | 第15-19页 |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 第15-16页 |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 第15页 |
| ·实效性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第15-16页 |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特点 | 第16-19页 |
| ·多因性 | 第16页 |
| ·相对性 | 第16-17页 |
| ·多样性 | 第17-18页 |
| ·及时性 | 第18-19页 |
| 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调查与现状分析 | 第19-46页 |
| ·问卷调查的范围和采用的技术方法 | 第19-22页 |
| ·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19页 |
| ·问卷的结构及调查结果 | 第19-22页 |
| ·问卷的技术方法 | 第22页 |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状况分析 | 第22-35页 |
| ·大学生对教育者认可存在“双重性 | 第22-24页 |
| ·大学生对网络认知存在差异性 | 第24-26页 |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 第26-29页 |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性 | 第29-31页 |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确定性 | 第31-33页 |
| ·教育形式缺乏创新 | 第33-35页 |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5-39页 |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因素 | 第36页 |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受教育者因素 | 第36-37页 |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内容因素 | 第37-38页 |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方法因素 | 第38-39页 |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环境因素 | 第39页 |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调查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6页 |
| ·不同年级与调查变量相关性的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 ·学习成绩与调查变量相关性的统计分析 | 第41-43页 |
| ·不同院系与调查变量相关性的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 ·家庭所在地与调查变量相关性的统计分析 | 第44-46页 |
| 4 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 第46-54页 |
| ·掌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 第46页 |
| ·建设一支稳定高素质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 第46-47页 |
|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 | 第47页 |
| ·拓展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47-48页 |
| ·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 | 第48-49页 |
| ·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 | 第49-50页 |
| ·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54页 |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目标 | 第50-51页 |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51-52页 |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 第52页 |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构建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附录A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调查问卷 | 第57-64页 |
| 附录B 学生利用网络相关情况统计 | 第64-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