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绪言 | 第7-12页 |
| ·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 | 第7页 |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7-10页 |
| ·研究意义分析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与切入点 | 第11-12页 |
| 第2章 《史记》中的实地考察概况 | 第12-19页 |
| ·中国史学传统中的实地考察 | 第12-14页 |
| ·实地考察的起源 | 第12-13页 |
| ·传统史学实地考察的特点及其原因 | 第13-14页 |
| ·司马迁实地考察的背景与动因 | 第14-15页 |
| ·《史记》创作的客观条件 | 第14-15页 |
| ·《史记》创作的主观动机 | 第15页 |
| ·《史记》中三种不同类型的实地考察 | 第15-19页 |
| 第3章 人类学视野下《史记》实地考察的角度与方法 | 第19-27页 |
| ·《史记》实地考察的角度 | 第19-21页 |
| ·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的视角 | 第19-20页 |
| ·宏观视角与微观视角 | 第20页 |
| ·社区与个案的视角 | 第20-21页 |
| ·专题与综合的视角 | 第21页 |
| ·《史记》实地考察的具体方法 | 第21-27页 |
| ·合理选取观察点 | 第21-22页 |
| ·访谈与深度访谈 | 第22页 |
| ·口述史料的采集与应用 | 第22-25页 |
| ·参与观察的方法 | 第25-27页 |
| 第4章 《史记》的实地考察与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比较 | 第27-35页 |
| ·科学的田野定义与田野经典的确立 | 第27-29页 |
| ·变化的田野场域 | 第29-31页 |
| ·功能主义的解释 | 第31-32页 |
| ·以人为中心的研究 | 第32-33页 |
| ·文学性评述的命运 | 第33-35页 |
| 第5章 《史记》实地考察的意义 | 第35-43页 |
| ·实录传统与良史之才 | 第35-37页 |
| ·对《史记》审美风格的影响 | 第37-39页 |
| ·对社会变迁的洞察 | 第39-40页 |
| ·《史记》的实地考察对后世的影响 | 第40-43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43-44页 |
| 附录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