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和对象 | 第12-16页 |
·静态分析 | 第12页 |
·动态研究 | 第12-16页 |
·以影响园林发展的主导因子为研究侧重点 | 第12-14页 |
·以公园发展的评价方式作为研究侧重点 | 第14页 |
·武汉市公园发展研究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6页 |
·田野调查法 | 第16-17页 |
·分类分析法 | 第17页 |
·归纳演绎法 | 第17-18页 |
2. 城市综合公园的源起 | 第18-21页 |
·城市公园起源及其发展 | 第18-19页 |
·城市公园定义 | 第19-20页 |
·综合公园定义及其分类 | 第20-21页 |
3. 解放前武汉市园林发展概况 | 第21-30页 |
·武汉市历史地理概况 | 第21-23页 |
·城市空间发展简史 | 第21页 |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气象和气候特征 | 第22-23页 |
·园林类型及其特点 | 第23-30页 |
·开埠前的城市园林 | 第23-25页 |
·王府花园 | 第23-24页 |
·私家宅园 | 第24-25页 |
·会馆花园 | 第25页 |
·官署花园 | 第25页 |
·近代城市园林 | 第25-30页 |
·租界花园 | 第26-27页 |
·经营性私人花园 | 第27-28页 |
·城市公园 | 第28-30页 |
4. 武汉市综合公园发展历程 | 第30-130页 |
·1927年~1949年──综合公园建设的兴起 | 第30-47页 |
·汉口市政府的成立和城市建设 | 第30-35页 |
·汉府成立,三镇合一 | 第30页 |
·城市建设 | 第30-34页 |
·民国时期市民闲暇生活 | 第34-35页 |
·城市综合公园──中山公园的产生 | 第35-42页 |
·城市公园的筹划──吴国柄与中山公园 | 第35-37页 |
·中山公园的设计 | 第37-42页 |
·功能特征──市民之娱乐舞台,政府之教化阵地 | 第42-45页 |
·娱乐性──市民公共活动的舞台 | 第42-44页 |
·政治性──政府的教化阵地 | 第44-45页 |
·艺术分析──政府意志下的园景设计 | 第45-47页 |
·中西杂糅的公园布局 | 第45-46页 |
·体现政府意志的景点和建筑部署 | 第46-47页 |
·1949年~1957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公园建设的“黄金期” | 第47-65页 |
·政治经济脉络的演变与园林建设 | 第47-49页 |
·1949年~1952年,整理和准备期 | 第47-48页 |
·1953年~1957年,快速发展期 | 第48-49页 |
·集体化的社会生活 | 第49页 |
·“苏联模式”的引入与借鉴 | 第49-53页 |
·聘请专家在临指导 | 第49-51页 |
·苏联文化休息公园理论和实例的深入学习 | 第51-53页 |
·公园建设 | 第53-61页 |
·基于旧园基础上的改扩建──中山公园 | 第53-56页 |
·新建公园 | 第56-61页 |
·功能特征──文化休息功能主导下的公园设计 | 第61-63页 |
·注重群体性活动 | 第61-62页 |
·重视政治教育功能 | 第62-63页 |
·艺术分析──忽视自身特色的借鉴模仿 | 第63-65页 |
·强调明确的功能分区 | 第63-64页 |
·人工设施比例较大 | 第64-65页 |
·1958年~1976年──全局的倒退,局部的发展 | 第65-76页 |
·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 | 第65-69页 |
·1958年~1960年,继续发展,初步寻求民族特色 | 第65-66页 |
·1961年~1964年,园林结合生产,公园农场化 | 第66-67页 |
·1965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下园林事业的倒退 | 第67-69页 |
·贫乏单一的社会生活 | 第69页 |
·公园建设 | 第69-74页 |
·改建公园 | 第70-71页 |
·新建公园 | 第71-74页 |
·功能特征──注重农业生产功能 | 第74页 |
·艺术分析──理性学习苏联文化公园,初步探索园林传统风格 | 第74-76页 |
·1977年~1996年──改革开放后园林建设的“春天” | 第76-102页 |
·经济高速发展与园林建设 | 第76-80页 |
·1977年~1985年,恢复期,强调普遍绿化 | 第76-78页 |
·1986年~1989年,“见逢插绿”,坚持植物造景 | 第78-79页 |
·1990年~1996年,突出城市特色,注重保护生态 | 第79-80页 |
·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 | 第80-81页 |
·公园建设 | 第81-92页 |
·改建公园 | 第81-91页 |
·新建公园──白玉公园 | 第91-92页 |
·功能特征──整合功能,发展多元化的商业游艺功能 | 第92-93页 |
·艺术分析──“85美术新潮”影响下探索民族化与现代化结合的道路 | 第93-102页 |
·注重水景的自然山水园式布局 | 第94-95页 |
·“园中园”的盛行 | 第95-96页 |
·多建筑 | 第96-99页 |
·讲究植物造景,追求园景特色 | 第99-102页 |
·1997年至今──“山水园林城市”中的公园建设 | 第102-130页 |
·创建“山水园林城市”与公园建设 | 第102-105页 |
·“拆墙透绿”工程与开放式公园的产生 | 第105-106页 |
·公园建设 | 第106-121页 |
·改建公园 | 第106-115页 |
·新建公园 | 第115-121页 |
·功能特征──简化功能,注重生态休闲性 | 第121-126页 |
·从园林化到生态化设计 | 第121-124页 |
·重视休闲游憩功能 | 第124-125页 |
·重视历史的传承 | 第125页 |
·防灾避难功能的置入 | 第125-126页 |
·艺术分析──景观全球化下找寻自身特色 | 第126-130页 |
·注重立意和主题的塑造 | 第126-127页 |
·开敞空间的和城市广场的引入 | 第127-129页 |
·注重设计的人性化 | 第129页 |
·科学技术的运用 | 第129-130页 |
5. 结语 | 第130-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