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42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 2 前人研究进展 | 第17-41页 |
| ·栗属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 ·栗属植物种的分布与起源 | 第17页 |
| ·中国板栗的种质资源与保存现状 | 第17-19页 |
| ·板栗的表型遗传多样性 | 第19-20页 |
| ·板栗DNA 水平的遗传多样性 | 第20-22页 |
| ·植物群体遗传结构 | 第22-32页 |
| ·植物群体遗传结构的概念 | 第22页 |
| ·影响群体遗传结构的因素 | 第22-24页 |
| ·植物群体遗传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 ·植物群体遗传结构的统计方法与分析 | 第28-29页 |
| ·AFLP 标记在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 | 第29-32页 |
| ·作物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 第32-38页 |
| ·核心种质的概念与功能 | 第32-33页 |
| ·核心种质的构建 | 第33-36页 |
| ·核心种质有效性的检测 | 第36页 |
| ·核心种质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 ·果树核心种质研究进展 | 第37-38页 |
| ·落叶果树野生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38-40页 |
| ·板栗野生资源研究 | 第40-41页 |
| 3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第41-42页 |
| 第二章 中国板栗3 个野生居群部分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 第42-5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2-44页 |
| ·材料 | 第42-43页 |
| ·方法 | 第43-44页 |
| ·形态学数据测定 | 第43页 |
| ·果实营养成分的测定 | 第43-44页 |
| ·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4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0页 |
| ·中国板栗野生居群部分表型性状的变异与遗传多样性 | 第44-48页 |
| ·叶片形态性状的变异 | 第44-45页 |
| ·坚果形态性状的变异 | 第45-46页 |
| ·坚果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异 | 第46-47页 |
| ·中国野生板栗特异性状单株的筛选 | 第47-48页 |
| ·生态因子对中国板栗野生居群表型性状的影响 | 第48-50页 |
| 3 讨论 | 第50-52页 |
| ·中国板栗野生居群部分表型性状的变异与遗传多样性 | 第50页 |
| ·环境与中国板栗野生居群表型遗传多样性的关系 | 第50-52页 |
| 第三章 中国野生板栗五个生态群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52-67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2-58页 |
| ·材料 | 第52-54页 |
| ·方法 | 第54-58页 |
| ·基因组DNA 提取 | 第54-55页 |
| ·荧光AFLP 分析 | 第55-57页 |
| ·数据分析 | 第57-5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 ·不同引物组合对中国野生板栗生态群的荧光AFLP 扩增片段的多态性 | 第58-59页 |
| ·中国野生板栗群体遗传多样性、群体分化 G_(ST) 和基因流 N_m | 第59-60页 |
| ·中国野生板栗群体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 第60-63页 |
| ·聚类分析 | 第63页 |
| 3 讨论 | 第63-67页 |
| ·中国野生板栗不同生态群遗传多样性 | 第63-64页 |
| ·中国野生板栗的群体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 第64-65页 |
| ·栗属植物的起源演化 | 第65-66页 |
| ·华北野生板栗生态群在中国板栗栽培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 第66-67页 |
| 第四章 中国野生板栗核心种质构建方法研究 | 第67-8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7-70页 |
| ·材料 | 第67页 |
| ·方法 | 第67-70页 |
| ·中国野生板栗表型和分子多样性分析 | 第67页 |
| ·表型数据构建核心种质的方法 | 第67-69页 |
| ·分子标记数据构建核心种质的方法 | 第69-7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80页 |
| ·形态数据构建中国野生板栗核心种质的方法 | 第70-77页 |
| ·遗传距离的比较 | 第72-75页 |
| ·取样策略比较 | 第75页 |
| ·聚类方法比较 | 第75-77页 |
| ·核心种质的确认 | 第77页 |
| ·分子标记构建中国野生板栗核心种质的方法 | 第77-80页 |
| ·取样策略比较 | 第78-79页 |
| ·核心种质的代表性 | 第79-80页 |
| ·核心种质的确认 | 第80页 |
| 3 讨论 | 第80-85页 |
| ·构建核心种质所要考查的性状指标 | 第80-81页 |
| ·构建核心种质的遗传距离 | 第81-82页 |
| ·取样方法的评价 | 第82-84页 |
| ·核心种质的评价指标 | 第84-85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85-87页 |
| 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 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86页 |
| 3 下一步研究设想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102页 |
| 图版 | 第102-108页 |
| 致谢 | 第108-10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