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11-12页 |
·分布及产区 | 第11页 |
·植物形态 | 第11-12页 |
·生长环境 | 第12页 |
·种植技术 | 第12-15页 |
·繁殖方法 | 第12-13页 |
·整地栽种 | 第13页 |
·田间管理 | 第13-14页 |
·病虫害防治 | 第14页 |
·采收加工 | 第14-15页 |
·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环烯醚萜类 | 第15-17页 |
·苯丙素类 | 第17-19页 |
·其他类 | 第19-20页 |
·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 第20-21页 |
·抗氧化作用 | 第21-22页 |
·抗肿瘤作用 | 第22页 |
·抗菌作用 | 第22页 |
·抗炎作用 | 第22-23页 |
·保肝作用 | 第23页 |
·增强免疫的作用 | 第23页 |
·其他作用 | 第23页 |
·玄参的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定性分析 | 第23-24页 |
·定量分析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2章 川玄参抗菌活性的研究 | 第26-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药材 | 第26页 |
·受试菌种 | 第26-27页 |
·试剂仪器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川玄参各萃取部位的制备 | 第27页 |
·各萃取部位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27页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27页 |
·含药纸片的制备 | 第27-28页 |
·纸片扩散法 | 第28页 |
·连续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 | 第28页 |
·实验结果 | 第28-30页 |
·纸片扩散法 | 第28-29页 |
·连续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川玄参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第31-38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仪器 | 第31页 |
·试剂 | 第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清除超氧阴离子的测定 | 第31-32页 |
·清除羟自由基的测定 | 第32页 |
·清除亚硝酸根离子的测定 | 第32-33页 |
·还原能力的测定 | 第3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川玄参各萃取部位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 | 第33-34页 |
·川玄参各萃取部位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34-35页 |
·川玄参各萃取部位对亚硝酸根离子的清除作用 | 第35-36页 |
·川玄参各萃取部位的还原能力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川玄参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 第38-46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8页 |
·药材 | 第38页 |
·试剂 | 第38页 |
·仪器 | 第38页 |
·化学成分的系统预试 | 第38-41页 |
·供试液的制备 | 第38-39页 |
·各类成分的检查 | 第39-41页 |
·系统预试的结果 | 第41页 |
·提取分离 | 第41-43页 |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附录1 特殊试液的配制 | 第52-53页 |
附录2 相关图谱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