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球根花卉类论文

长筒石蒜花色变异的分子基础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6页
前言第16-17页
第一章 长筒石蒜花色分布及花色苷种类对花色形成的影响第17-56页
 第一节 文献综述第17-36页
  1 花色概述第17-24页
   ·花色形成的机理第18-20页
     ·花瓣的组织结构与花色形成第18页
     ·花色素的种类第18-20页
   ·花青素与花色形成第20-24页
     ·花青素的结构第20-21页
     ·花色苷的理化性质与分离鉴定第21-24页
  2 花色苷的分离鉴定第24-27页
   ·提取方法第24页
   ·分离纯化方法第24-25页
   ·花色苷的分析方法第25-27页
     ·光谱技术第25页
     ·色谱技术第25-27页
  3 观赏植物花色的检测第27-31页
   ·植物材料的准备第28页
   ·目视测色第28页
   ·仪器测色第28-30页
   ·观赏植物花色测量的方法的选择和比较第30-31页
  4 石蒜科植物概述第31-36页
   ·石蒜属(Lycoris)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第31页
   ·中国石蒜属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第31-32页
   ·石蒜属植物的观赏价值第32-33页
     ·地被植物第32-33页
     ·鲜切花第33页
   ·石蒜属植物的经济价值第33-34页
   ·石蒜属植物研究进展第34-36页
     ·石蒜属植物的育种研究第34页
     ·石蒜属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第34页
     ·石蒜属植物花青素组成研究概况第34-36页
 第二节 长筒石蒜花色分布与花青素组成以及花瓣呈色的相关性研究第36-49页
  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6-39页
   ·植物材料第36页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第36-38页
     ·试剂及标样第36-37页
     ·仪器第37-38页
   ·实验方法第38-39页
     ·花色的测定第38页
     ·长筒石蒜花青素提取第38-39页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DAD)第39页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第39页
     ·花青素定量分析第39页
     ·统计分析第39页
  2 实验结果第39-46页
   ·目测和RHSCC 对长筒石蒜花色的评价第39页
   ·分光色差仪对长筒石蒜花色的测定第39-42页
   ·花青素组成定性分析第42-44页
   ·花青素组分定量分析第44页
   ·花青素组成与花色参数关系第44-46页
     ·彩度C*和亮度L*的关系第44页
     ·亮度L*和花青素总量(TA)的关系第44-46页
     ·红度a*和花青素总量(TA)的关系第46页
     ·红度a*和辅助色素指数CI 之间的关系第46页
     ·花青素组成与花色参数间的多元回归分析第46页
  3 讨论第46-49页
   ·长筒石蒜花色的测定第46-47页
   ·长筒石蒜花瓣的花青素组成第47页
   ·花青素组成与长筒石蒜花色的关系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6页
第二章 长筒石蒜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鉴定第56-137页
 第一节 文献综述第56-73页
  1 花色苷第57-59页
   ·花色苷的生理功能第57-58页
     ·利于植物的繁殖第57页
     ·提高光保护能力第57页
     ·提高抗冻能力第57-58页
     ·提高抗旱能力第58页
     ·提高抗氧化能力第58页
   ·影响花色苷生物合成的因素第58-59页
     ·光诱导第58页
     ·低温诱导第58页
     ·渗透胁迫第58-59页
     ·激素诱导第59页
     ·其它因素第59页
  2 色素合成途径及相关基因第59-70页
   ·类黄酮的生物合成第59页
   ·花色苷的生物合成途径第59-70页
     ·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结构基因第62-66页
     ·类黄酮和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中多酶复合体的形成第66-67页
     ·花色苷生物合成中的调节基因第67-70页
  3 植物基因克隆技术的的研究进展第70-71页
   ·根据已知基因的序列克隆植物基因第70页
   ·利用植物基因表达的产物蛋白质克隆基因第70页
   ·基因标签法第70-71页
   ·cDNA 末端快速扩增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第71页
  4 研究花色的方法第71-73页
 第二节 长筒石蒜花色苷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第73-106页
  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73-75页
   ·植物材料第73-74页
   ·菌株与载体第74页
   ·试剂与试剂盒第74页
   ·缓冲液、生化试剂和培养基第74-75页
   ·仪器设备第75页
  2 实验方法第75-86页
   ·总RNA 的提取第75页
   ·DNA 酶处理纯化RNA第75-76页
   ·总RNA 的定量与完整性检测第76页
   ·第一链cDNA 合成第76-77页
   ·引物的设计第77-78页
   ·CHS,F3H,F3’5’H,ANS,DFR 和FLS 基因的cDNA 全长扩增第78-82页
     ·3’RACE 套式PCR第78-79页
     ·5’RACE 套式PCR第79-82页
   ·目的片段的回收和纯化第82页
   ·片段与载体的连接、转化和测序第82页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82-84页
     ·大肠杆菌活化第82-83页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83页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83页
     ·阳性克隆的鉴定第83-84页
   ·长筒石蒜CHS,F3H,F3’5’H,ANS,DFR 和FLS 基因cDNA 全长的获得第84页
   ·序列测定与分析第84页
   ·基因组DNA 的大量提取第84-85页
   ·基因组DNA 的酶切与转膜固定第85-86页
   ·Southern 杂交(用GE Healthcare 公司的Amersham Gene Images Alkphos Direct Labeling and Detection System)第86页
     ·Cross-linker 工作液配制第86页
     ·探针的制备与标记第86页
     ·探针与尼龙膜的Southern 杂交和检测第8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6-106页
   ·长筒石蒜ANS,CHS,DFR,F3H,F3’5’H 和FLS 基因的克隆第86-88页
   ·长筒石蒜ANS,CHS,DFR,F3H,F3’5’H 和FLS 基因的序列分析第88-104页
     ·LlANS 的序列与功能分析第88-92页
     ·LlCHS 的序列与功能分析第92-94页
     ·LlDFR 的序列与功能分析第94-96页
     ·LlF3H 的序列与功能分析第96-99页
     ·LlF3’5’H 的序列与功能分析第99-101页
     ·LlFLS 的序列与功能分析第101-104页
   ·长筒石蒜ANS,CHS,DFR,F3H,F3’5’H 和FLS 基因的Southern 杂交分析第104-106页
 第三节 长筒石蒜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第106-117页
  1 试验材料第106-107页
  2 实验方法第107-108页
   ·RNA 提取第107页
   ·cDNA 第一链的合成第107页
   ·实时定量RT-PCR第107-108页
  3 实验结果第108-115页
   ·长筒石蒜花色苷合成关键基因在不同发育期的表达分析第108-112页
     ·长筒石蒜ANS 基因在不同发育期的表达分析第108-109页
     ·长筒石蒜CHS 基因在不同发育期的表达分析第109-110页
     ·长筒石蒜DFR 基因在不同发育期的表达分析第110页
     ·长筒石蒜F3H 基因在不同发育期的表达分析第110-111页
     ·长筒石蒜F3'5'H 基因在不同发育期的表达分析第111页
     ·长筒石蒜FLS 基因在不同发育期的表达分析第111-112页
   ·长筒石蒜花色苷合成关键基因在不同花色中的组织表达特性分析第112-115页
     ·LlANS 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第112页
     ·LlCHS 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第112-113页
     ·LlDFR 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第113页
     ·LlF3H 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第113-114页
     ·LlF3’5’H 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第114页
     ·LlFLS 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第114-115页
  4 讨论第115-117页
 第四节 长筒石蒜花色苷生物合成相关基因LlANS、LlCHS、LlDFR 和LlF3'5'H 的功能验证第117-13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8-124页
   ·试验材料第118-119页
     ·植物材料第118页
     ·菌株与载体第118-119页
     ·试剂与试剂盒第119页
     ·实验中所用引物第119页
     ·矮牵牛转化基本培养基第119页
   ·试验方法第119-123页
     ·LlANS、LlCHS、LlDFR 和LlF3'5'H 基因的全长扩增第119-120页
     ·D-TOPO PCR第120-121页
     ·pENTR/D-TOPO Cloning (BP reaction)第121页
     ·PCR 方向检测与测序第121-122页
     ·Gateway 目的载体准备第122页
     ·LR 反应(LR reaction)第122-123页
   ·农杆菌介导的矮牵牛遗传转化第123-124页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第123页
     ·叶盘法转化矮牵牛(Petunia hybrida)第123-124页
     ·矮牵牛阳性苗的PCR 筛选第124页
  2 实验结果第124-128页
   ·长筒石蒜花色苷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载体构建第124-126页
     ·BP 反应后阳性克隆检测第124-125页
     ·LR 反应后阳性重组子检测第125-126页
   ·转基因矮牵牛的初步检测和表型分析第126-128页
     ·转基因植株的PCR 检测第126页
     ·长筒石蒜 LlANS、LlCHS、LlDFR 和 LlF3'5'H 基因对转基因矮牵牛花色素合成的影响第126-128页
  3 讨论第128-130页
   ·长筒石蒜花色苷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对转基因矮牵牛花色素合成的影响第128-129页
   ·长筒石蒜花色苷合成的机制第129-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7页
第三章 长筒石蒜花发育相关转录因子的分析第137-164页
 第一节 文献综述第137-146页
  1 转录因子概述第137-138页
  2 植物中的转录因子第138-146页
   ·植物转录因子的结构与分类第138-139页
     ·植物转录因子的结构第138-139页
     ·植物转录因子的分类第139页
   ·高等植物转录因子的功能第139页
   ·植物转录因子数据库第139-140页
   ·花发育相关转录因子第140-146页
     ·MADS-box 基因家族第140-142页
     ·SBP 基因家族第142-143页
     ·MYB 蛋白基因家族第143-144页
     ·MYC(bHLH)类转录因子第144页
     ·NAC 基因家族第144-145页
     ·TCP 基因家族第145页
     ·AP2/EREBP 基因家族第145-146页
 第二节 长筒石蒜花发育相关转录因子第146-159页
  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46-147页
   ·实验材料第146页
   ·实验方法第146-147页
     ·长筒石蒜转录因子的预测及转录因子数据库的构建第146-147页
     ·长筒石蒜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分析第147页
  2 实验结果第147-156页
   ·长筒石蒜转录因子的预测第147-150页
   ·长筒石蒜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分析第150-156页
     ·长筒石蒜转录因子器官表达特异性分析第150-153页
     ·长筒石蒜转录因子不同花发育阶段表达特性分析第153-156页
  3 讨论第156-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4页
第四章 长筒石蒜EST-SSR 标记的开发和研究第164-183页
 第一节 文献综述第164-171页
  1 植物EST-SSR 标记及其研究进展第164-170页
   ·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第164-165页
   ·微卫星Microsatellites第165页
   ·SSR 引物开发概述第165-167页
     ·传统的SSR 标记开发策略第166页
     ·富集法开发SSR 引物策略第166-167页
   ·EST-SSR 标记概述第167-170页
     ·EST-SSR 标记的开发策略第167-168页
     ·EST-SSR 标记的特性第168-170页
     ·EST-SSR 标记的应用开发第170页
  2 分子标记对石蒜属植物研究概况第170-171页
 第二节 长筒石蒜ESTs 序列中SSR 的信息分析第171-176页
  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71-172页
   ·实验材料第171页
   ·长筒石蒜ESTs 序列处理第171-172页
   ·长筒石蒜EST-SSR 的发掘第17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72-174页
   ·长筒石蒜EST 序列信息第172页
   ·长筒石蒜EST-SSR 频率第172页
   ·长筒石蒜EST-SSR 的特性第172-174页
  3 讨论第174-176页
 第三节 长筒石蒜EST-SSR 标记的在资源分析中的应用第176-18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76-177页
   ·植物材料与模板DNA 的提取第176页
   ·长筒石蒜EST-SSR 引物的来源第176页
   ·EST-SSR 的扩增与检测第176-177页
   ·统计分析第177页
  2 结果与讨论第177-180页
   ·长筒石蒜EST-SSR 引物的检测第177页
   ·长筒石蒜EST-SSR 引物在长筒石蒜中的多态性分析第177-180页
 参考文献第180-183页
第五章 不同倍性石蒜(L.radiata)基因组DNA 甲基化水平与MSAP 分析第183-203页
 第一节 文献综述第183-188页
  1 DNA 甲基化的机制第184-185页
  2 DNA 甲基化的生物学意义第185-186页
   ·DNA 甲基化与基因表达调控第185页
   ·DNA 甲基化在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第185-186页
  3 DNA 甲基化的研究方法第186-188页
   ·基于亚硫酸氢盐的DNA 甲基化的分析技术第186页
   ·不依赖亚硫酸氢盐处理的DNA 甲基化的分析技术第186-187页
     ·色谱或电泳法第186页
     ·Southern blotting 法第186-187页
   ·MSAP 技术第187-188页
 第二节 不同倍性石蒜(2x、3x、4x)基因组DNA 甲基化水平与MSAP 分析第188-200页
  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88-189页
   ·实验材料第188页
   ·主要试剂第188-189页
  2 试验方法第189-193页
   ·总的DNA 的提取第189-190页
   ·DNA 纯化第190页
   ·DNA 含量纯度测定第190页
   ·DNA 定量第190-191页
   ·AFLP 模板DNA 制备第191-193页
     ·限制性酶切及连接反应第191页
     ·DNA 扩增反应第191-192页
     ·变性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及银染第192-193页
   ·MSAP 数据分析第193页
  3 实验结果第193-197页
   ·不同倍性石蒜基因组DNA 甲基化水平第193-196页
   ·不同倍性石蒜基因组DNA 甲基化模式的变化第196-197页
  4 讨论第197-200页
 参考文献第200-203页
第六章 石蒜属植物基因组大小的变化第203-214页
 第一节 文献综述第203-206页
  1 基因组大小概述第204-205页
   ·从“C 值悖论”(C-value paradox)到“C 值谜”(C-value enigma)第204页
   ·C 值的意义和应用第204页
   ·C 值测定的主要方法第204-205页
  2 基因组大小与植物表型之间的关系第205-206页
 第二节 石蒜属植物基因组大小的测定第206-211页
  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06-207页
   ·实验材料第206页
   ·实验方法第206-207页
     ·样品的制备第206页
     ·DNA 特异性染色第206页
     ·流式细胞仪检测第206页
     ·数据分析第206-207页
  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07-211页
   ·PI 染料荧光强度的改变第207页
   ·石蒜属植物基因组大小第207-208页
   ·石蒜属植物染色体与基因组大小之间的关系第208-209页
   ·石蒜属植物的分类与进化第209-211页
 参考文献第211-214页
全文结论、创新点和问题与展望第214-216页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214-215页
 二、主要创新点第215页
 三、问题与展望第215-216页
致谢第216-21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论文第217-218页
详细摘要第218-224页

论文共2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桂花生殖生物学及淹水胁迫生理的研究
下一篇:新疆野生石竹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及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