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AHP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个人信用评分的必要性 | 第14页 |
·个人信用评分指标选取和建模方法 | 第14-16页 |
·我国个人信用评分现状 | 第16页 |
·模糊AHP 法及其应用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本文创新 | 第18-19页 |
第2章 个人信用评分理论与建模方法比较 | 第19-31页 |
·个人信用评分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个人信用评分的概念 | 第19-20页 |
·个人信用评分的原理 | 第20-21页 |
·个人信用评分主要建模方法 | 第21-26页 |
·数理统计方法 | 第21-24页 |
·人工智能方法 | 第24-25页 |
·建模方法应用效果分析 | 第25-26页 |
·模糊AHP 法及其可行性分析 | 第26-31页 |
·模糊AHP 法 | 第26-30页 |
·模糊AHP 用于个人信用评分的可行性 | 第30-31页 |
第3章 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1-39页 |
·个人信用评分指标选取的原则 | 第31-32页 |
·合法性 | 第31页 |
·系统性 | 第31-32页 |
·可操作性 | 第32页 |
·影响个人信用的基本因素 | 第32-34页 |
·宏观因素 | 第32-33页 |
·微观因素 | 第33-34页 |
·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4-39页 |
·中美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的比较 | 第34-37页 |
·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的再构 | 第37-39页 |
第4章 模糊AHP 个人信用评分模型设计 | 第39-57页 |
·模型的变量 | 第39-41页 |
·个人信用评分指标的引入 | 第39-40页 |
·模型变量含义解析 | 第40-41页 |
·指标的权重 | 第41-52页 |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 第41-42页 |
·构造模糊一致判断矩阵 | 第42-44页 |
·层次单排序 | 第44-46页 |
·层次总排序 | 第46-47页 |
·模糊AHP 法与AHP 法的比较分析 | 第47-52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2-57页 |
第5章 模糊AHP 评分模型的运行与完善 | 第57-64页 |
·模型的运行 | 第57-60页 |
·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 第57页 |
·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的运行 | 第57-58页 |
·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的效果评价 | 第58-59页 |
·个人信用评分模型的修正 | 第59-60页 |
·模型运行条件的完善 | 第60-64页 |
·完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 | 第61-62页 |
·推进个人信用法治化进程 | 第62页 |
·加快信用评估市场化步伐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
附录B 个人信用评分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 第71-73页 |
附录C AHP 法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过程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