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1. 引言 | 第8-14页 |
| ·研究对象与基础 | 第8-10页 |
| ·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1-14页 |
| 2. 文物保护单位概念辨析 | 第14-26页 |
| ·概念的界定及其实际运用 | 第14-18页 |
| ·与企事业单位概念的比较 | 第18-21页 |
| ·概念理解中的“博物馆”涵义 | 第21-22页 |
| ·概念认识中的“四维时空观” | 第22-23页 |
| ·小结 | 第23页 |
| 文中注释 | 第23-26页 |
| 3. 文物保护单位制度实施背景与基础 | 第26-49页 |
| ·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群体组合特性 | 第26-33页 |
| ·建国初期我国文物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 第33-37页 |
|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类似的保护制度 | 第37-42页 |
| ·我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雏形 | 第42-45页 |
| ·小结 | 第45页 |
| 文中注释 | 第45-49页 |
| 4. 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49-71页 |
| ·制度的初步建立 | 第49-53页 |
| ·法律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 第53-56页 |
| ·制度的特色 | 第56-60页 |
| ·历史贡献与现实作用及影响 | 第60-68页 |
| ·小结 | 第68页 |
| 文中注释 | 第68-71页 |
| 5. 现行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不足 | 第71-90页 |
| ·基于现实的问题分析 | 第71-72页 |
| ·相关案例的实证研究 | 第72-87页 |
| ·现行制度的阶段性定位 | 第87-88页 |
| ·小结 | 第88-89页 |
| 文中注释 | 第89-90页 |
| 6. 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构想 | 第90-167页 |
| ·“制度”与“单位制度” | 第90-94页 |
| ·“单位制度”完善的技术路径 | 第94-159页 |
| ·非正式约束 informal constraints | 第94-120页 |
| ·正式约束 formal constraints | 第120-131页 |
| ·实施机制 implementing mechanism | 第131-159页 |
| ·小结 | 第159-160页 |
| 文中注释 | 第160-167页 |
| 7. 结语 | 第167-170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67-169页 |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69-1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0-175页 |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75-176页 |
| 后记 | 第176-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