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第一章 综述 | 第10-3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光波导器件简介 | 第11-14页 |
| ·光学波导制备的材料 | 第14-15页 |
| ·光波导表征理论 | 第15-17页 |
| ·光波导折射率分布的逆向恢复 | 第17-18页 |
| ·准相位匹配理论 | 第18-23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点和章节安排 | 第23-25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4页 |
| ·本论文章节安排 | 第24-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30页 |
| 第二章 介质光波导的基础 | 第30-40页 |
| ·介质光波导概述 | 第30页 |
| ·平板波导的光学模型 | 第30-32页 |
| ·平板波导的模式 | 第30-31页 |
| ·平板波导的导模 | 第31-32页 |
| ·棱镜耦合器和M-线光谱学 | 第32-35页 |
| ·棱镜耦合器 | 第33-34页 |
| ·M 线光谱学 | 第34-35页 |
| ·光波导M 线测量装置 | 第35-36页 |
| ·传统的m 线方法 | 第35页 |
| ·m 线法测试装置 | 第35-36页 |
| ·光波导传输损耗 | 第36-38页 |
| ·光波导损耗的基本理论 | 第36-37页 |
| ·波导的损耗的测量方法介绍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改进三次样条函数对波导折射率恢复的理论研究 | 第40-56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折射率恢复的常用方法 | 第40-45页 |
| ·逆WKB 法 | 第40-42页 |
| ·逆分析转移矩阵(IATM)方法 | 第42-43页 |
| ·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方法 | 第43-45页 |
| ·改进的三次样条函数方法 | 第45-49页 |
| ·三次样条插值的缺点 | 第45-46页 |
| ·三次样条插值的四点改进 | 第46-49页 |
| ·改进的三次样条函数的典型函数的恢复 | 第49-53页 |
| ·指数分布 | 第49-50页 |
| ·费米分布 | 第50-51页 |
| ·高斯分布 | 第51-52页 |
| ·余误差分布 | 第52-53页 |
| ·程序界面开发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铜离子交换BK7 玻璃光波导 | 第56-75页 |
| ·引言 | 第56页 |
| ·实验材料和器件 | 第56-58页 |
| ·基底 | 第56-57页 |
| ·离子源 | 第57-58页 |
| ·U 型管 | 第58页 |
| ·铜离子交换的物理机质 | 第58-60页 |
| ·交换过程的描述 | 第58-59页 |
| ·离子交换对折射率影响 | 第59-60页 |
| ·铜离子交换波导的制备 | 第60-62页 |
| ·基片的清洗 | 第60页 |
| ·波导的制备 | 第60-61页 |
| ·波导蒸汽交换方法 | 第61-62页 |
| ·波导制备后的清洗 | 第62页 |
| ·铜离子交换波导的测试 | 第62-65页 |
| ·测量数据 | 第62页 |
| ·表面折射率变化 | 第62-63页 |
| ·扩散深度和扩散常数 | 第63-64页 |
| ·波导的损耗 | 第64-65页 |
| ·铜离子波导的折射率M 线测试与折射率恢复 | 第65-67页 |
| ·不同交换时间折射率分布的比较 | 第65页 |
| ·蒸汽交换对折射率分布的比较 | 第65-66页 |
| ·TE 和TM 模折射率分布的比较 | 第66-67页 |
| ·铜离子交换波导的退火研究 | 第67-71页 |
| ·退火的目标 | 第67页 |
| ·退火的物理过程描述 | 第67-68页 |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68页 |
| ·退火对折射率分布的影响 | 第68-69页 |
| ·退火对偏振的影响 | 第69-70页 |
| ·退火对损耗的影响 | 第70-71页 |
| ·铜离子交换波导的光谱研究 | 第71-72页 |
| ·SEEM 能谱分析 | 第71页 |
| ·透射谱 | 第71-72页 |
| ·荧光谱 | 第72页 |
| ·铜离子交换BK7 玻璃丝波导初探 | 第72-73页 |
| ·光谱分析 | 第72-73页 |
| ·通光实验 | 第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直接三倍频非线性效应的波导实现 | 第75-93页 |
| ·引言 | 第75-76页 |
| ·准位相匹配下非线性耦合波理论 | 第76-80页 |
| ·非线性光学系数的空间调制 | 第76-77页 |
| ·准位相匹配的耦合波方程 | 第77-80页 |
| ·直接三倍频效应的波导实现思路 | 第80-83页 |
| ·背景研究 | 第80-81页 |
| ·新思路 | 第81-82页 |
| ·实现方案 | 第82-83页 |
| ·直接三倍频效应的理论计算和模拟结果 | 第83-88页 |
| ·波长和周期的关系 | 第83-84页 |
| ·波长带宽 | 第84-86页 |
| ·温度带宽 | 第86-87页 |
| ·角度带宽 | 第87-88页 |
| ·直接三倍频效应的实验制备 | 第88-90页 |
| ·PPLN 制备步骤 | 第88-89页 |
| ·掩模板设计 | 第89页 |
| ·实验步骤及工艺参数 | 第89-90页 |
| ·制备的样品图片 | 第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5页 |
| ·工作总结 | 第93页 |
| ·工作展望 | 第93-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