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1章 腔内衰荡光谱技术 | 第11-25页 |
·简介 | 第11-12页 |
·历史回顾 | 第12-14页 |
·腔的模式 | 第14-19页 |
·高斯光束 | 第14-15页 |
·共振腔 | 第15-16页 |
·腔的模式 | 第16-19页 |
·腔内衰荡光谱技术的原理 | 第19-25页 |
第2章 腔内衰荡光谱技术实验装置的设计及测试 | 第25-43页 |
·腔内衰荡光谱仪 | 第25-27页 |
·光源 | 第27-29页 |
·模式匹配 | 第29-31页 |
·ABCD变换矩阵 | 第29-30页 |
·模式匹配 | 第30-31页 |
·腔的设计 | 第31-32页 |
·探测器 | 第32-33页 |
·数据采集与处理 | 第33-35页 |
·光谱测量与校准 | 第35-37页 |
·镜片反射率的测量 | 第37页 |
·光谱灵敏度 | 第37-38页 |
·谱线强度 | 第38-40页 |
·谱线线型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第3章 线形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光谱 | 第43-77页 |
·理论背景 | 第43-53页 |
·线形多原子分子的振转能级 | 第43-45页 |
·线形多原子分子波函数的宇称 | 第45-46页 |
·能级间的相互作用 | 第46-48页 |
·线形多原子分子跃迁选择定则 | 第48-49页 |
·线形分子红外谱带的三种类型 | 第49-53页 |
·N_2O的红外光谱 | 第53-70页 |
·~(15)N~(15)N~(16)O的红外傅里叶光谱 | 第53-67页 |
·~(15)N~(14)N~(16)O和~(14)N~(15)N~(16)O的近红外腔内衰荡光谱 | 第67-70页 |
·C_2H_2的近红外腔内衰荡光谱 | 第70-77页 |
第4章 近红外波段(1.30-1.70μm)液氮温度下的甲烷吸收光谱 | 第77-113页 |
·简介 | 第77-79页 |
·实验部分 | 第79-8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1-112页 |
·实验温度和谱线强度 | 第81-82页 |
·低温光谱的一些性质 | 第82-83页 |
·归属跃迁的下态能级 | 第83-87页 |
·数据分析 | 第87-92页 |
·5852-6181cm~(-1)波段的数据分析 | 第92-101页 |
·7351-7655cm~(-1)波段的数据分析 | 第101-112页 |
·结论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9-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