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巷道支护论文

缓倾斜节理岩体煤巷开挖卸荷失稳机理及控制实验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9页
        1.2.1 煤矿巷道围岩稳定性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大尺度物理模型实验监测技术研究现状第16页
        1.2.3 煤矿巷道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实验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4 煤矿巷道围岩锚索支护材料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存在的问题第19页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9-23页
        1.4.1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0-23页
    1.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2 缓倾斜节理岩体煤巷开挖卸荷变形机理研究第24-42页
    2.1 实验工程背景第24-26页
        2.1.1 矿井概况第24页
        2.1.2 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参数特征第24-26页
    2.2 缓倾斜节理岩体煤巷变形失稳特征第26-27页
    2.3 缓倾斜节理岩体煤巷开挖卸荷变形失稳机理第27-40页
        2.3.1 数值模型的建立第27-29页
        2.3.2 岩体参数校正第29-31页
        2.3.3 数值实验模拟方案第31页
        2.3.4 缓倾斜节理岩体煤巷开挖卸荷变形失稳机理第31-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3 缓倾斜节理岩体煤巷稳定性控制对策第42-62页
    3.1 恒阻大变形锚索工作原理第42-43页
        3.1.1 恒阻大变形锚索结构第42-43页
    3.2 恒阻大变形锚索静力拉伸试验第43-44页
    3.3 恒阻大变形锚索瞬时动压冲击试验第44-45页
    3.4 锚索-围岩静力作用下拉伸数值实验第45-48页
    3.5 恒阻锚索支护条件下煤巷开挖卸荷变形特征数值实验第48-60页
        3.5.1 缓倾斜节理岩体煤巷围岩稳定性控制对策第48-50页
        3.5.2 支护条件下离散元数值模型实验结果第50-60页
    3.6 本章小结第60-62页
4 缓倾斜节理岩体煤巷稳定性控制物理模型实验技术第62-76页
    4.1 物理模型实验系统第62页
    4.2 物理模型实验相似理论第62-63页
        4.2.1 相似理论第62-63页
        4.2.2 物理模型实验相似比的确定第63页
    4.3 岩体相似模拟材料第63-65页
    4.4 物理有限单元板的制作第65-67页
    4.5 物理模型实验恒阻锚索设计第67-69页
    4.6 物理模型实验监测技术第69-74页
        4.6.1 红外热成像监测技术第69-71页
        4.6.2 二维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第71-73页
        4.6.3 静态应力应变数据采集技术第73-74页
    4.7 本章小结第74-76页
5 缓倾斜节理岩体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第76-100页
    5.1 物理模型实验过程第76-81页
    5.2 物理模型实验结果第81-98页
        5.2.2 模型整体变形破坏过程第81-82页
        5.2.3 模型全场垂直位移演化过程第82-86页
        5.2.4 模型全场水平位移演化过程第86-89页
        5.2.5 物理模型表面关键点位移变化过程第89页
        5.2.6 物理模型关键点应变演化过程第89-91页
        5.2.7 物理模型关键点温度变化特征分析第91页
        5.2.8 锚索轴力变化规律第91-93页
        5.2.9 物理模型底板失稳机理力学分析第93-98页
    5.3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6 缓倾斜节理岩体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井下实验第100-112页
    6.1 井下实验巷道工程概况第100-101页
    6.2 缓倾斜层状节理岩体巷道锚索支护实验方案第101-105页
    6.3 缓倾斜层状节理岩体巷道锚索支护实验结果第105-109页
        6.3.1 动压作用下锚索延伸破坏形态第105-106页
        6.3.2 动压作用下锚索轴力随顶板位移变化过程第106-109页
        6.3.3 动压作用下锚索轴力随顶板位移变化规律第109页
    6.4 本章小结第109-112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12-116页
    7.1 主要结论第112-114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14页
    7.3 研究展望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6页
致谢第126-128页
作者简介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的现代化:一项未竟的事业--对中国近现代以来关于现代化认识进程的反思
下一篇:国际规范变迁的动力--以卫生检疫规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