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0-42页 |
| 第一节 古代文献研究 | 第10-14页 |
| 一、病名渊源 | 第10-11页 |
| 二、病因病机认识 | 第11-14页 |
| 第二节 现代文献研究 | 第14-20页 |
| 一、定义 | 第14页 |
| 二、流行病学 | 第14-15页 |
| 三、失眠的诊断 | 第15-16页 |
| 四、分类及病因 | 第16-17页 |
| 五、发病机理 | 第17-20页 |
| 第三节 失眠的治疗进展 | 第20-42页 |
| 一、中医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 第20-39页 |
| 二、西医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 第39-42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42-54页 |
| 第一节 受试对象 | 第42-43页 |
| 一、病例诊断标准 | 第42页 |
| 二、病例纳入标准 | 第42-43页 |
| 三、病例排除标准 | 第43页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43页 |
| 一、试验分组 | 第43页 |
| 二、治疗方法 | 第43页 |
| 第三节 观测指标 | 第43-44页 |
| 一、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 | 第43-44页 |
| 二、Epworth困倦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 | 第44页 |
| 三、自评焦虑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 第44页 |
| 四、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 第44页 |
| 五、中医症状量表 | 第44页 |
| 第四节 疗效评定标准 | 第44-45页 |
| 第五节 统计学方法 | 第45页 |
| 第六节 结果 | 第45-49页 |
| 一、一般资料比较 | 第45-46页 |
| 二、临床效果比较 | 第46-49页 |
| 第七节 讨论 | 第49-54页 |
| 一、祖国医学对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 | 第49-50页 |
| 二、"五脏调神治疗失眠"理论依据 | 第50-51页 |
| 三、"五脏调神治疗失眠"选穴依据 | 第51-54页 |
| 结语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附录一 | 第62-65页 |
| 附录二 | 第65-66页 |
| 附录三 | 第66-68页 |
| 附录四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