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
| 摘要 | 第1-3页 |
| Summary | 第3-6页 |
| 1 绪论 | 第6-14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6-8页 |
| ·研究背景 | 第6-7页 |
|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 ·我国农村居民点整理内涵、来源及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的内涵 | 第8-9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来源 | 第9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研究 | 第9-10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指标研究 | 第10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研究 | 第10-11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驱动力的研究 | 第11-12页 |
| ·基于3S 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 | 第12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效益评价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3-14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4-18页 |
| ·区域地理概况与行政区划 | 第14页 |
| ·自然概况 | 第14-16页 |
| ·地质地貌 | 第14-15页 |
| ·气候 | 第15页 |
| ·土壤 | 第15页 |
| ·水资源 | 第15-16页 |
| ·生物资源 | 第16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6-17页 |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17-18页 |
| 3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18-27页 |
| ·研究材料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6页 |
| ·农村居民点用地区域差异变化的方法 | 第19页 |
| ·人均居民点用地理论潜力测算方法 | 第19-21页 |
| ·户均居民点用地理论潜力测算方法 | 第21-22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分级方法 | 第22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评价方法 | 第22-26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综合修正体系的建立 | 第22-24页 |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24页 |
| ·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24-26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确定的方法 | 第26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分级方法 | 第26页 |
| ·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26-27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54页 |
| ·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特征 | 第27-33页 |
| ·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 | 第27-29页 |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变化 | 第29-32页 |
| ·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 ·人均居民点用地变化 | 第30-31页 |
| ·户均居民点用地变化 | 第31-32页 |
| ·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 | 第32-33页 |
| ·甘肃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 | 第33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分布 | 第33-42页 |
| ·甘肃省各市(州)理论潜力分布 | 第33-36页 |
| ·人均潜力分布 | 第33-35页 |
| ·户均潜力分布 | 第35-36页 |
| ·甘肃省各县(区)理论潜力分布 | 第36-42页 |
| ·人均潜力分布 | 第36-39页 |
| ·户均潜力分布 | 第39-42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分级 | 第42-46页 |
| ·甘肃省各市(州)理论潜力分级 | 第42-44页 |
| ·甘肃省各县(区)理论潜力分级 | 第44-46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测算评价 | 第46-54页 |
| ·评价指标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 第46-47页 |
|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 第47-48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分级 | 第48-54页 |
| ·甘肃省各市(州)现实潜力分级 | 第48-50页 |
| ·甘肃省各县(区)现实潜力分级 | 第50-54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讨论 | 第55-56页 |
| 6 问题与展望 | 第56-58页 |
| ·问题 | 第56页 |
| ·展望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作者简介 | 第62-63页 |
| 导师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