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2-17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与主要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17页 |
| 第2章 住房保障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 第17-25页 |
| ·住房保障制度概述 | 第17-19页 |
| ·住房保障制度产生的背景 | 第17页 |
| ·住房保障制度的类型 | 第17-18页 |
| ·住房保障制度的内涵 | 第18页 |
| ·住房保障制度的特征 | 第18-19页 |
| ·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原则 | 第19-20页 |
| ·福利性与保障性原则 | 第19页 |
| ·双轨导向原则 | 第19页 |
| ·适度保障原则 | 第19-20页 |
| ·责任分担原则 | 第20页 |
| ·住房保障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 第20-24页 |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住房保障的论述 | 第20-22页 |
| ·住房保障的社会学理论 | 第22-23页 |
| ·住房保障的经济学理论 | 第23-24页 |
| ·住房保障水平的倒U 型发展曲线 | 第24-25页 |
| 第3章 厦门保障性住房的模式分析 | 第25-35页 |
|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5-26页 |
| ·住房保障制度的萌芽 | 第25页 |
| ·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 | 第25-26页 |
| ·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 | 第26页 |
| ·厦门保障性住房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26-27页 |
| ·厦门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 | 第27-30页 |
| ·厦门市现行社会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 | 第27页 |
| ·厦门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总体情况 | 第27-29页 |
| ·厦门常住居民人口与住房情况 | 第29页 |
| ·中低收入群体的现行购买力情况 | 第29-30页 |
| ·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 | 第30页 |
| ·厦门保障性住房运作模式的特点 | 第30-32页 |
| ·保障对象的特指性 | 第30页 |
| ·保障水平的合理性 | 第30-31页 |
| ·运作机制的严格性 | 第31页 |
| ·项目选址的科学性 | 第31-32页 |
| ·保障层次的完善性 | 第32页 |
| ·政策设计的创新性 | 第32页 |
| ·厦门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32-33页 |
| ·规划项目不断增多 | 第32-33页 |
| ·保障覆盖率逐步提高 | 第33页 |
| ·受益群体日益扩大 | 第33页 |
| ·厦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本经验 | 第33-35页 |
| ·体恤百姓、关注民生 | 第33-34页 |
| ·注重投入、营造和谐 | 第34页 |
| ·敢于创新、勇于创新 | 第34-35页 |
| 第4章 厦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实践及运行效果 | 第35-42页 |
| ·厦门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 ·经济适用房与保障性商品房政策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 ·保障性租赁房与经济适用房政策对比分析 | 第36页 |
| ·厦门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展望 | 第36页 |
| ·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监督管理机制 | 第36-37页 |
| ·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运行效果 | 第37-42页 |
| ·经济适用房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 ·廉租房、保障性租赁房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 ·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 第5章 境内外典型国家和地区城市住房保障制度及模式考察 | 第42-49页 |
| ·新加坡:准商品房模式 | 第42-43页 |
| ·政府提供住宅 | 第42页 |
| ·促进由租房向自有住房转变 | 第42页 |
| ·根据收入情况分级确定住房保障水平 | 第42页 |
| ·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 | 第42-43页 |
| ·实行较为严格的住房运作机制 | 第43页 |
| ·英国:推进住房私有化 | 第43-44页 |
| ·立法推进公房出售 | 第43页 |
| ·政府鼓励居民购房 | 第43-44页 |
| ·实行半租半卖政策 | 第44页 |
| ·扶持住房金融政策 | 第44页 |
| ·实行多元群体融合计划 | 第44页 |
| ·瑞典:住房补贴普遍受益 | 第44-45页 |
| ·形成住房合作社式的住房建设机制 | 第44-45页 |
| ·类型多样的住房租售机制 | 第45页 |
| ·实行不同的财政补贴政策 | 第45页 |
| ·香港:从公屋租用到鼓励购房 | 第45-47页 |
| ·实行双轨制的住房供应体系 | 第45-46页 |
| ·实行“居者有其屋”计划和“私人机构参建居屋”计划 | 第46页 |
| ·实行租者置其屋计划 | 第46页 |
| ·实行“夹心阶层住屋”计划 | 第46页 |
| ·实行长者安乐计划 | 第46-47页 |
| ·国内外住房保障政策的共同特征 | 第47-49页 |
| ·突出法律在政策制度化中的作用 | 第47页 |
| ·政府在住房保障中只承担有限责任 | 第47页 |
| ·重视金融机构在解决住房问题上的作用 | 第47-49页 |
| 第6章 完善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49-56页 |
| ·重构厦门保障性住房体系 | 第49-51页 |
| ·把共有产权房纳入保障体系 | 第49页 |
| ·发展共有产权房 | 第49-51页 |
| ·实行以订单式为主的订购制度 | 第51页 |
| ·完善财政和金融政策 | 第51-52页 |
| ·成立住房保障专项建设基金 | 第51-52页 |
| ·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 | 第52页 |
| ·多渠道筹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 | 第52页 |
| ·加强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管理 | 第52-53页 |
| ·设立专门的保障性住房运营管理机构 | 第52页 |
| ·加强城市规划,鼓励居民参与私人建房 | 第52-53页 |
| ·加快建立住房合作社,鼓励合作建房 | 第53页 |
| ·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审核与退出机制 | 第53-56页 |
| ·建立和健全个人收入信息档案制度 | 第54页 |
| ·建立健全城镇居民住房备案制度 | 第54-55页 |
| ·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 第55页 |
| ·加强立法保障退出机制有效运行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