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3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6-17页 |
·研究的目的及核心问题 | 第17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7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研究的范围及方法策略 | 第17-18页 |
·研究的范围 | 第17-18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8页 |
·论文中重要概念的界定 | 第18-21页 |
·城市综合体 | 第19页 |
·城市公共交通 | 第19-20页 |
·衔接空间 | 第20-21页 |
·研究的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21-25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22-25页 |
2 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空间的发展概述 | 第25-33页 |
·衔接空间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建筑空间的整合思想 | 第25页 |
·中介空间和中间领域 | 第25-26页 |
·衔接空间研究的系统观 | 第26页 |
·国外衔接空间的发展概况 | 第26-27页 |
·城市广场立体化空间的开发 | 第26-27页 |
·城市主要街道的立体化衔接空间的开发 | 第27页 |
·城市巨型综合体建筑中的公共空间创造 | 第27页 |
·国内衔接空间的现状分析 | 第27-31页 |
·国内衔接空间的现状 | 第27-28页 |
·衔接空间发展的必然 | 第28-30页 |
·衔接空间设计的必要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空间的构成研究 | 第33-49页 |
·衔接空间的基本内涵 | 第33-37页 |
·内在涵义 | 第33页 |
·空间属性 | 第33-35页 |
·空间特点 | 第35-37页 |
·衔接空间的构成分析 | 第37-39页 |
·构成要素 | 第37-38页 |
·界面围合 | 第38-39页 |
·衔接空间的组合分析 | 第39-45页 |
·空间分类 | 第39-43页 |
·组合方式 | 第43-45页 |
·衔接空间的功能构成 | 第45-48页 |
·整合作用 | 第45页 |
·交通转换 | 第45-46页 |
·催化作用 | 第46-47页 |
·关联作用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空间设计的方法建构 | 第49-65页 |
·衔接空间设计的指导理论 | 第49-52页 |
·可持续性的发展思想 | 第49页 |
·紧凑城市理论 | 第49-51页 |
·环境心理学 | 第51-52页 |
·衔接空间设计的案例研究 | 第52-57页 |
·美国伊利诺斯州中心 | 第52-53页 |
·香港又一城 | 第53-55页 |
·香港富乐中心二期工程 | 第55-56页 |
·日本新宿西口广场开发 | 第56-57页 |
·衔接空间设计的指导原则 | 第57-61页 |
·经济、整体性原则 | 第57-58页 |
·空间非干扰性原则 | 第58-59页 |
·空间的多样性原则 | 第59-60页 |
·空间的安全性原则 | 第60-61页 |
·衔接空间设计的内容构成 | 第61-64页 |
·衔接空间设计的内容分析 | 第61-62页 |
·衔接空间设计的主要内容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城市综合体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空间设计的方法策略 | 第65-109页 |
·流线组织——衔接空间交通流线的组织 | 第66-81页 |
·衔接空间中交通组织的总体关系 | 第66-70页 |
·衔接空间中交通流线的平面组织 | 第70-72页 |
·衔接空间中交通流线的分层组织 | 第72-77页 |
·衔接空间中交通流线的综合组织 | 第77-81页 |
·空间组合——衔接空间的空间组合方法 | 第81-89页 |
·衔接空间中的组合方法 | 第81-85页 |
·衔接空间中的尺度关系 | 第85-86页 |
·衔接空间中的通行方式 | 第86-87页 |
·衔接空间中的界面设计 | 第87-89页 |
·功能拓展——衔接空间复合功能的组织 | 第89-98页 |
·衔接空间的功能配置与类型 | 第89-90页 |
·衔接空间功能的复合与延续 | 第90-91页 |
·衔接空间功能的附加与拓展 | 第91-94页 |
·衔接空间中的安全防灾设计 | 第94-98页 |
·氛围营造——衔接空间的空间环境设计 | 第98-106页 |
·空间环境中活力的提高 | 第98-100页 |
·标识系统的层级性设置 | 第100-103页 |
·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 第103-104页 |
·营造特色城市空间形象 | 第104-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9页 |
6 结语 | 第109-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附录 | 第117-120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7-118页 |
B. 作者在论文写作期间对相关研究内容整理 | 第118-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