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超级稻超高产形成规律与栽培途径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7页
第1章 绪论第17-22页
 1 研究背景第17页
 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3 主要研究内容第18页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第18-20页
 参考文献第20-22页
第2章 研究进展第22-36页
 1 水稻超高产研究概况第22-23页
   ·国外概况第22页
   ·国内概况第22-23页
 2 水稻超高产产量水平的确定第23页
 3 水稻超高产形成规律第23-25页
   ·产量构成因素协同规律第23-24页
   ·干物质生产积累规律第24-25页
   ·养分吸收利用规律第25页
 4 水稻(超)高产栽培途径第25-28页
   ·氮肥施用模式第26-27页
   ·合理群体起点第27-28页
 参考文献第28-36页
第3章 超级稻超高产形成规律Ⅰ超级稻超高产产量构成因素协同规律第36-52页
 0 引言第37-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39页
   ·供试材料第38页
   ·供试地点第38页
   ·栽培设计第38-39页
   ·取样与测定方法第39页
   ·计算方法与数据分析第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9-46页
   ·产量及其结构第39-41页
   ·群体库容量第41-45页
     ·群体颖花量与产量的关系第41-43页
     ·每亩穗数、每穗粒数与群体颖花量的关系第43-45页
   ·群体库充实度与充实量第45-46页
 3 讨论第46-48页
 4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第4章 超级稻超高产形成规律Ⅱ超级稻超高产物质生产积累规律第52-68页
 0 引言第53-5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4-56页
   ·供试材料第54页
   ·供试地点第54-55页
   ·栽培设计第55页
   ·取样与测定方法第55页
   ·计算方法与数据分析第55-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63页
   ·群体物质生产与产量的关系第56-58页
   ·群体物质生产第58-63页
     ·各生育期群体干物积累动态第58-59页
     ·生育中期群体物质生产第59-61页
     ·生育后期群体物质生产第61-63页
 3 讨论第63-65页
 4 结论第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第5章 水稻超高产栽培途径Ⅰ改善群体起点结构途径第68-85页
 0 引言第69-7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0-72页
   ·供试材料第70页
   ·试验地点与设计第70页
   ·栽培概况第70页
   ·测定项目第70-71页
   ·计算与统计方法第71-7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2-81页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72-73页
   ·穗部性状第73-74页
   ·群体茎蘖动态与成穗率第74-75页
   ·群体叶面积第75-77页
     ·群体叶面积指数动态第75页
     ·群体光合势第75-76页
     ·群体叶面积组成与粒叶比第76-77页
   ·群体物质生产第77-79页
     ·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第77-78页
     ·各生育阶段群体干物质生产第78页
     ·单茎茎鞘重与茎鞘物质输出率第78-79页
   ·群体根系第79-80页
     ·主要生育期根系干重与根冠比第79-80页
     ·根系伤流量与颖花根流量第80页
   ·群体库容充实度与充实量第80-81页
 3 讨论第81-82页
 4 结论第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第6章 水稻超高产栽培途径Ⅱ氮肥中移途径第85-104页
 0 引言第85-8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7-89页
   ·试验设计第87页
   ·栽培概况第87-88页
   ·测定项目第88-89页
   ·计算与统计方法第8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9-99页
   ·水稻氮肥中移超高产栽培途径第90-93页
     ·主要生育期根系干重与根冠比第90页
     ·根系伤流量与颖花根流量第90-91页
     ·群体库容充实度与充实量第91-92页
     ·15~50 亩连片的“优中”超高产施氮模式综合试验第92页
     ·不同施氮栽培模式的综合评价第92页
     ·生产性验证第92-93页
   ·水稻氮肥中移超高产栽培途径增产增效机制第93-99页
     ·抓住最高产、高效叶龄期追施穗肥,攻取大穗,形成巨量库容第93-95页
     ·较好地协调群体生长发育动态,构建超高产群体结构第95-99页
 3 讨论第99-101页
 4 结论第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4页
第7章 结论与讨论第104-115页
 1 结论第104-105页
   ·水稻超高产形成规律第104-105页
   ·水稻超高产栽培途径第105页
 2 讨论第105-110页
   ·关于水稻超高产形成规律第105-107页
     ·群体库容的安全扩增第105-106页
     ·群体库容的有效充实第106页
     ·生育中期(拔节~抽穗期)群体干物质的高质量积累第106-107页
   ·关于水稻超高产栽培途径第107-110页
     ·关于创新群体起点结构途径第108页
     ·关于创新氮肥施用模式途径第108-109页
     ·关于品种选用途径第109页
     ·关于培肥地力途径第109-110页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周年秸秆还田与土壤耕作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稻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下一篇:抽穗灌浆期高温对水稻品质和内源激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