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理论论文

立法辩论制度探析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2页
 一、本研究课题的背景第9-10页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0-12页
第一章 立法辩论制度概述第12-17页
 一、立法辩论的起源与涵义第12-13页
 二、立法辩论与立法听证、立法审查的区别第13-15页
  (一) 立法辩论与立法审查的区分第13-14页
  (二) 立法辩论与立法听证的区分第14-15页
 三、我国立法辩论的历史印记第15-17页
  (一) 民国时期的初步探索第15页
  (二)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尝试第15-17页
第二章 立法辩论的基本属性和价值第17-26页
 一、立法辩论的理论基础第17-18页
  (一) 人民主权思想第17-18页
  (二) 正当程序理念第18页
 二、立法辩论的基本属性第18-21页
  (一) 立法辩论的民主性第18-19页
  (二) 立法辩论的交涉性第19-20页
  (三) 立法辩论的公开性第20页
  (四) 立法辩论的约束性第20-21页
 三、立法辩论的价值体系第21-26页
  (一) 正义——立法辩论的道德追求第21-22页
  (二) 效率——立法辩论的经济内涵第22页
  (三) 秩序——立法辩论的制度理念第22-23页
  (四) 科学——立法辩论的理性信仰第23-24页
  (五) 博弈——立法辩论的利益平衡第24-26页
第三章 立法辩论的原则和运行第26-33页
 一、立法辩论的原则概述第26-27页
  (一) 公开原则第26页
  (二) 公正原则第26页
  (三) 效益原则第26-27页
 二、立法辩论的运行第27-33页
  (一) 立法辩论运行简介第27-28页
  (二) 立法辩论的主要载体——三读会程序第28-29页
  (三) 立法辩论的规则第29-31页
  (四) 破除阻挠议事办法第31-32页
  (五) 设立的辅助制度第32-33页
第四章 我国建立立法辩论制度探讨第33-40页
 一、我国构建立法辩论制度的必要性第33-35页
  (一) 当前立法制度存在的问题第33-34页
  (二) 我国立法程序对辩论的忽视第34页
  (三) 我国法律中为立法辩论预留的空间第34-35页
 二、立法辩论制度的设立第35-40页
  (一) 设立的依据第35页
  (二) 设立的原则第35-36页
  (三) 程序的设置第36-37页
  (四) 辅助的制度第37-40页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43-44页
致谢第44-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代化外人的法律地位述论
下一篇:宋代对民间巫术犯罪的法律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