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第12-27页 |
一、祖国医学对哮喘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一)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 第12页 |
(二) 隋唐时期 | 第12-13页 |
(三) 宋金元时期 | 第13页 |
(四) 明清时期 | 第13-14页 |
(五) 现代医家对哮喘的认识 | 第14-17页 |
二、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一) 流行病学 | 第17页 |
(二) 危险因素 | 第17-20页 |
(三) 发病机制 | 第20-23页 |
(四) 治疗 | 第23-27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7-52页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页 |
二、临床资料 | 第27-30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27-28页 |
(二) 纳入标准 | 第28页 |
(三) 排除标准 | 第28页 |
(四)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 第28页 |
(五)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8-30页 |
(六)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 第3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0-32页 |
(一) 治疗方法 | 第30-31页 |
(二) 观察指标 | 第31-32页 |
(三) 统计学处理 | 第32页 |
四、一般资料 | 第32-33页 |
(一) 性别比较 | 第32页 |
(二) 年龄比较 | 第32页 |
(三) 病程分布比较 | 第32-33页 |
(四) 症状比较 | 第33页 |
五、研究结果 | 第33-38页 |
(一) 疗效比较 | 第33页 |
(二)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比较 | 第33-34页 |
(三) 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 第34-35页 |
(四) 治疗前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比较 | 第35页 |
(五) 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比较 | 第35-36页 |
(六) 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E、IgG、IgM比较 | 第36-37页 |
(七) 哮喘控制测试(ACT)比较 | 第37-38页 |
(八) 治疗前后复发次数比较 | 第38页 |
(九)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分析 | 第38页 |
六、生存质量调查 | 第38-42页 |
(一) 日常活动受限和因回避刺激原而引活动受限比较 | 第39页 |
(二) 哮喘症状比较 | 第39-40页 |
(三) 心理状况比较 | 第40-41页 |
(四) 对刺激原的反应比较 | 第41页 |
(五) 对自身健康的关心比较 | 第41页 |
(六) AQLQ生存质量特征比较 | 第41-42页 |
七、讨论 | 第42-52页 |
(一) 肺(脾)肾亏虚是哮喘缓解期的基本病机 | 第42-43页 |
(二) 风痰伏肺是哮喘缓解期的主要病理因素 | 第43-44页 |
(三) 哮喘缓解期的基本治则是扶正固本、祛风化痰 | 第44页 |
(四) 组方分析 | 第44-49页 |
(五) 疗效分析 | 第49-50页 |
(六) 生活质量调查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