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 1 转Bt作物概述 | 第14-21页 |
| ·转Bt作物发展历史 | 第14-15页 |
| ·转Bt水稻的环境安全性 | 第15-19页 |
| ·转Bt水稻的抗病性 | 第15-16页 |
| ·转Bt水稻对靶标害虫的抗性 | 第16-17页 |
| ·转Bt水稻对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 第17-18页 |
| ·转Bt水稻对对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 ·转Bt水稻的品质 | 第19页 |
| ·转Bt水稻的风险与前景 | 第19-21页 |
| ·转Bt水稻的风险 | 第19-21页 |
| ·转Bt水稻的前景 | 第21页 |
| 2 CO_2浓度变化对转Bt水稻的影响 | 第21-26页 |
| ·CO_2浓度变化对作物影响的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高CO_2浓度下转Bt水稻的生理生化变化情况 | 第23-24页 |
| ·CO_2浓度影响转Bt水稻抗虫性变化的机理 | 第24-26页 |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30页 |
| 第二章 不同氮素和二氧化碳水平对苗期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30-4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材料 | 第31页 |
| ·方法 | 第31-32页 |
| ·大气CO_2浓度控制 | 第31页 |
| ·氮素水平控制 | 第31页 |
| ·指标测定 | 第31-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40页 |
| ·叶绿素含量 | 第32-35页 |
| ·游离氨基酸含量 | 第35-36页 |
| ·可溶性蛋白含量 | 第36-37页 |
| ·硝态氮含量 | 第37页 |
| ·谷氨酰胺合成酶 | 第37-39页 |
| ·保护酶活性 | 第39-40页 |
| ·过氧化物酶(POD)活力的变化 | 第39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 | 第39-40页 |
| 3 讨论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增效CO_2对转Bt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 第42-5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开顶式气室 | 第42-43页 |
| ·供试水稻 | 第43页 |
| ·植物指标测定 | 第43页 |
| ·统计分析 | 第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7页 |
| ·水稻生物量 | 第43-46页 |
| ·叶绿素 | 第46-53页 |
| ·可溶性蛋白 | 第53-54页 |
| ·游离氨基酸 | 第54-55页 |
| ·谷氨酰胺合成酶(GS) | 第55-57页 |
| 3 讨论 | 第57-58页 |
| 第四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Bt水稻靶标害虫二化螟的酶活性影响 | 第58-6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 ·开顶式气室 | 第58-59页 |
| ·供试材料 | 第59页 |
| ·供试水稻 | 第59页 |
| ·供试二化螟 | 第59页 |
| ·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 ·统计分析 | 第6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 ·二化螟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 | 第60-62页 |
| ·二化螟体内POD活性变化 | 第62-63页 |
| ·二化螟体内SOD活性变化 | 第63-64页 |
| ·二化螟体内CAT活性变化 | 第64-65页 |
| 3 讨论 | 第65-68页 |
| 第五章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Bt水稻非靶标害虫褐飞虱酶活性的影响 | 第68-7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 ·开顶式气室 | 第69页 |
| ·供试材料 | 第69页 |
| ·供试水稻 | 第69页 |
| ·供试褐飞虱 | 第69页 |
| ·试验方法 | 第69-70页 |
| ·褐飞虱体内酵母类共生菌形态的测定 | 第70-71页 |
| ·褐飞虱体内共生酵母菌个体的长、宽度测定 | 第70页 |
| ·褐飞虱体内共生酵母菌的数量观察 | 第70-71页 |
| ·统计分析 | 第7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76页 |
| ·褐飞虱体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变化 | 第71-73页 |
| ·褐飞虱体内保护酶活性变化 | 第73-74页 |
| ·过氧化物酶(POD) | 第73-74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第74页 |
| ·过氧化氢酶(CAT) | 第74页 |
| ·褐飞虱体内酵母类共生菌形态和数目的变化 | 第74-76页 |
| ·长度和宽度 | 第74-75页 |
| ·数目 | 第75-76页 |
| 3 讨论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78-80页 |
| 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 2 创新点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94页 |
| 致谢 | 第94-96页 |
| 附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