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底泥高温烧制陶粒的工艺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符号说明第11-15页
第一章绪论第15-26页
    1.1课题来源及意义第15-16页
    1.2研究背景第16-23页
        1.2.1河道底泥产生与性质第16页
        1.2.2国内外河道底泥的处置现状第16-17页
        1.2.3废弃泥浆产生与性质第17-18页
        1.2.4印染污泥产生与性质第18页
        1.2.5污水污泥产生与性质第18-20页
        1.2.6陶粒的发展及技术研究第20-23页
    1.3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以及创新点第23-26页
        1.3.1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1.3.2主要的工作内容第24-25页
        1.3.3创新点第25-26页
第二章试验材料与方法第26-33页
    2.1试验材料的成分分析第26-27页
    2.2试验方法第27-31页
        2.2.1陶粒的制备方法第27-28页
        2.2.2陶粒颗粒体积密度的测试方法第28页
        2.2.3陶粒吸水率的测试方法第28-29页
        2.2.4陶粒抗压强度的测试方法第29-30页
        2.2.5混料塑性指数的测定方法第30-31页
    2.3原料性质的表征第31-32页
        2.3.1热分析(TG)第31页
        2.3.2荧光光谱(XRF)分析第31页
        2.3.3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31-32页
        2.3.4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第32页
    2.4实验所用仪器设备第32-33页
第三章原料及混料的塑性分析第33-47页
    3.1原材料的塑性分析第33-38页
        3.1.1河道底泥的塑性指数分析第33-35页
        3.1.2黏土的塑性指数分析第35-36页
        3.1.3废弃泥浆的塑性指数分析第36-37页
        3.1.4污泥的塑性指数分析第37-38页
    3.2混合料的塑性分析第38-44页
        3.2.1混料体系塑性指数模型的建立第38-39页
        3.2.2二元混料的塑性指数分析第39-42页
        3.2.3三元混料的塑性指数分析第42-43页
        3.2.4四元混料的塑性指数分析第43-44页
    3.3混料塑性指数综合分析第44-45页
    3.4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四章河道底泥烧制陶粒的小试研究第47-64页
    4.1利用热力学分析确定烧制条件范围第47-49页
        4.1.1主要原材料的热力学分析第47-48页
        4.1.2升温速率的热力学分析第48-49页
    4.2开展混料预实验确定配比范围第49-52页
        4.2.1原材料化学成分分析第49-50页
        4.2.2混料试烧实验第50-52页
    4.3正交实验方案的确定第52-57页
        4.3.1正交实验方案第52页
        4.3.2正交实验结果分析第52-57页
    4.4各工艺参数对陶粒性能影响第57-62页
        4.4.1煅烧温度的确定及对陶粒性能影响第57-58页
        4.4.2最佳物料配比的确定第58-59页
        4.4.3保温(烧胀)时间的确定及对陶性能影响第59-60页
        4.4.4升温速率的确定第60-61页
        4.4.5气体流量的确定第61-62页
    4.5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河道底泥烧制陶粒的中试研究第64-78页
    5.1中试研究的工程概况第64页
    5.2中试研究工艺流程第64-67页
        5.2.1河道底泥的采集与脱水第64-65页
        5.2.2河道底泥陶粒中试生产第65-67页
    5.3中试研究的原料及配比选择第67-72页
        5.3.1中试研究原料组分第67-68页
        5.3.2实验分析方法第68-69页
        5.3.3原料配比和温度对陶粒性能的影响第69-72页
    5.4产品性能检测第72-73页
    5.5产品的微观结构分析第73-75页
    5.6河道底泥制陶粒产品效益分析第75-77页
        5.6.1技术效益分析第75页
        5.6.2经济效益分析第75-77页
        5.6.3社会效益分析第77页
    5.7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结论和展望第78-80页
    6.1结论第78-79页
    6.2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5页
致谢第85-86页
作者简介第86-87页
    1.作者简介第86页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页
    3.发明专利第86页
    4.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第86-87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LM技术的全瓷义齿用生物陶瓷3D打印技术研究
下一篇:三辊混合法制备的Al_2O_3-ZrO_2复相陶瓷的力学性能,相组成和微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