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绪论 | 第10-24页 |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2钨尾矿研究利用现状 | 第13-15页 |
1.3矿渣研究利用现状 | 第15-16页 |
1.4碱激发胶凝材料 | 第16-19页 |
1.4.1碱激发胶凝材料的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1.4.2碱激发胶凝材料分类与碱激发剂 | 第17-18页 |
1.4.3碱激发胶凝材料的特点 | 第18页 |
1.4.4碱激发胶凝材料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碱激发发泡材料 | 第19-22页 |
1.5.1发泡体系 | 第19-20页 |
1.5.2碱激发发泡材料的性能 | 第20-21页 |
1.5.3碱激发发泡材料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6本文的研究 | 第22-24页 |
1.6.1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页 |
1.6.2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3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6.4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2章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24-38页 |
2.1主要原材料及其性能 | 第24-30页 |
2.1.1细颗粒钨尾矿 | 第24-27页 |
2.1.2矿渣 | 第27-29页 |
2.1.3试验试剂 | 第29-30页 |
2.2试验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2.3试验方法 | 第31-33页 |
2.3.1碱激发剂的配制 | 第31-32页 |
2.3.2掺细颗粒钨尾矿碱激发矿渣材料制备方法 | 第32页 |
2.3.3掺细颗粒钨尾矿碱激发矿渣发泡材料制备方法 | 第32-33页 |
2.4样品检测与表征方法 | 第33-38页 |
2.4.1体积密度 | 第33-34页 |
2.4.2抗压强度 | 第34页 |
2.4.3凝结时间 | 第34页 |
2.4.4干燥收缩 | 第34-35页 |
2.4.5超声波 | 第35-36页 |
2.4.6吸水率 | 第36页 |
2.4.7软化系数 | 第36页 |
2.4.8孔隙结构 | 第36-37页 |
2.4.9微观形貌分析 | 第37-38页 |
第3章掺细颗粒钨尾矿碱激发矿渣材料制备及性能 | 第38-54页 |
3.1引言 | 第38页 |
3.2试验方案 | 第38-41页 |
3.2.1细颗粒钨尾矿掺量试验研究 | 第38-39页 |
3.2.2激发剂掺量试验研究 | 第39-40页 |
3.2.3激发剂模数试验研究 | 第40-41页 |
3.3细颗粒钨尾矿掺量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3.3.1细颗粒钨尾矿掺量对凝结时间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2细颗粒钨尾矿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3细颗粒钨尾矿掺量对波速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4细颗粒钨尾矿掺量对干燥收缩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5细颗粒钨尾矿掺量对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45-49页 |
3.4激发剂掺量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1页 |
3.4.1激发剂掺量对凝结时间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2激发剂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3.5激发剂模数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53页 |
3.5.1激发剂模数对凝结时间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2激发剂模数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3.6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掺细颗粒钨尾矿碱激发矿渣发泡材料制备及性能 | 第54-82页 |
4.1引言 | 第54页 |
4.2试验方案 | 第54-56页 |
4.2.1铝粉发泡体系 | 第54-55页 |
4.2.2双氧水发泡体系 | 第55-56页 |
4.3铝粉发泡体系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56-67页 |
4.3.1铝粉掺量 | 第56-61页 |
4.3.2稳泡剂掺量 | 第61-66页 |
4.3.3水胶比 | 第66-67页 |
4.4双氧水发泡体系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67-79页 |
4.4.1双氧水掺量 | 第67-71页 |
4.4.2稳泡剂掺量 | 第71-76页 |
4.4.3水胶比 | 第76-79页 |
4.5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5章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结论 | 第82页 |
5.2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