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及创新 | 第9-12页 |
第一章 并购的理论与实践总结 | 第12-25页 |
第一节 并购理论综述 | 第12-18页 |
一、并购的涵义 | 第12-13页 |
二、并购的类型 | 第13-15页 |
三、并购的动因 | 第15-18页 |
第二节 我国企业并购的演进 | 第18-21页 |
一、我国的企业并购的背景 | 第18-19页 |
二、我国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历程及新特点 | 第21-24页 |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历程 | 第21-23页 |
二、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新特点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上市公司并购的财务效应文献综述 | 第25-34页 |
第一节 事件研究法 | 第25-28页 |
一、国外研究 | 第25-27页 |
二、国内研究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财务指标法 | 第28-31页 |
一、国外研究 | 第28-29页 |
二、国内研究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并购效应文献研究的评价及本文研究思路 | 第31-34页 |
一、并购效应文献研究的评价 | 第31-32页 |
二、本文研究思路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事件研究法效应分析 | 第34-44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第34-38页 |
一、研究样本 | 第34-37页 |
二、研究思路设计 | 第37-38页 |
第二节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38-43页 |
一、全部并购事件累计超额收益率的分析 | 第38-40页 |
二、三种并购方式下的并购效应 | 第40-42页 |
三、行业差异对并购效应的影响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财务指标法效应分析 | 第44-57页 |
第一节 数据与样本 | 第44-45页 |
一、样本选取 | 第44页 |
二、数据来源 | 第44-45页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第45-4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二、变量选取 | 第46页 |
三、并购效应综合得分模型的构建 | 第46-48页 |
第三节 因子分析 | 第48-52页 |
一、KMO统计量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 | 第48-49页 |
二、提取公共因子 | 第49-50页 |
三、公共因子反映的指标信息 | 第50-52页 |
四、综合得分函数 | 第52页 |
第四节 财务指标法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52-56页 |
一、全部样本并购效应得分均值 | 第52-54页 |
二、全部样本综合得分差值均值 | 第54-55页 |
三、结论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效应的评价 | 第57-64页 |
第一节 事件研究法与财务指标法下并购效应的研究结论 | 第57-60页 |
一、上市公司并购效应事件研究法的分析结论 | 第57-58页 |
二、上市公司并购效应财务指标法的分析结论 | 第58页 |
三、上市公司并购效应的总体评价 | 第58-60页 |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效应不理想的原因 | 第60-63页 |
一、盲目获取"壳资源" | 第60页 |
二、行政包办或干预并购 | 第60-61页 |
三、证券市场有效性程度低 | 第61页 |
四、缺乏并购经验丰富的企业家 | 第61-62页 |
五、中介机构运作不够规范 | 第62页 |
六、内幕交易扰乱市场秩序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对策 | 第64-69页 |
第一节 微观层面的对策 | 第64-66页 |
一、充分审视自身并购条件 | 第64页 |
二、加强并购经验的积累 | 第64-65页 |
三、强化并购后的整合工作 | 第65页 |
四、谨慎选择跨行业并购 | 第65-66页 |
第二节 宏观层面的对策 | 第66-68页 |
一、转变政府在并购中的角色 | 第66页 |
二、完善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66-67页 |
三、培养和规范企业并购的中介机构 | 第67页 |
四、积极鼓励金融市场创新 | 第67页 |
五、进一步扩大产权交易市场 | 第67-68页 |
六、鼓励战略重组和强强联合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