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 ABSTRACT | 第5-6 创新点摘要 | 第6-9 前言 | 第9-12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 2.国内外相关理论发展现状 | 第9-10 3.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0-12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17 1.1 研究区概况 | 第12-13 1.1.1 工区地理位置 | 第12 1.1.2 勘探概况 | 第12-13 1.2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3-17 1.2.1 区域地层 | 第14-15 1.2.2 构造发育史 | 第15-17 第二章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 第17-38 2.1 火山熔岩类 | 第17-21 2.1.1 中酸性熔岩类 | 第17 2.1.2 中性熔岩类 | 第17-20 2.1.3 中基性熔岩类 | 第20-21 2.1.4 基性熔岩类 | 第21 2.2 火山碎屑岩类 | 第21-28 2.3 次火山岩类 | 第28-29 2.4 单井火山岩性特征 | 第29-38 2.4.1 达深3-1 井典型岩性特征描述 | 第29-33 2.4.2 达深302 井典型岩性特征描述 | 第33-38 第三章 火山岩岩相类型及特征 | 第38-52 3.1 火山喷发模式 | 第38 3.2 岩相类型及岩相标志 | 第38-45 3.2.1 火山通道相及其标志 | 第38-39 3.2.2 次火山岩相及其标志 | 第39-40 3.2.3 侵出相及其标志 | 第40 3.2.4 爆发相及其标志 | 第40-42 3.2.5 喷溢相及其标志 | 第42-44 3.2.6 火山沉积相及其标志 | 第44-45 3.3 单井火山岩相特征 | 第45-47 3.3.1 达深3-1 井火山岩岩相分析 | 第45-46 3.3.2 达深302 井火山岩岩相分析 | 第46-47 3.4 连井剖面岩相分析 | 第47-49 3.4.1 达深1-达深x5-达深3-达深302 井剖面岩相分析 | 第47-48 3.4.2 达深6-达深4 井剖面岩相分析 | 第48 3.4.3 达深6-宋深102 井剖面岩相分析 | 第48-49 3.5 火山岩岩相平面特征 | 第49-52 3.5.1 火山岩相平面图的编制 | 第49 3.5.2 火山岩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49-52 第四章 储层特征 | 第52-69 4.1 储集空间类型 | 第52-55 4.1.1 储集空间类型 | 第52-55 4.2 孔隙结构特征 | 第55-60 4.2.1 孔隙喉道类型 | 第55-56 4.2.2 孔隙喉道特征 | 第56-60 4.3 成岩作用 | 第60-64 4.3.1 冷凝(却)收缩作用 | 第60-61 4.3.2 挥发分的逸散作用 | 第61 4.3.3 溶解作用 | 第61 4.3.4 交代作用 | 第61-62 4.3.5 充填作用 | 第62-63 4.3.6 构造作用 | 第63 4.3.7 风化作用 | 第63-64 4.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64-69 4.4.1 岩性与物性的关系 | 第65-66 4.4.2 岩相与物性的关系 | 第66-69 结论 | 第69-70 参考文献 | 第70-73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3-74 致谢 | 第74-76 详细摘要 | 第76-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