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8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10-17页 |
·裂缝性储集层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裂缝性储集层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7页 |
·关键技术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1页 |
·油田概况 | 第18页 |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8-21页 |
·地层特征 | 第18-19页 |
·构造特征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苏德尔特潜山油藏的储层特征 | 第21-26页 |
·储层岩性和物性特征 | 第21-22页 |
·长石岩屑砂岩 | 第21页 |
·安山质火山碎屑岩 | 第21-22页 |
·各油组地层特征 | 第22-26页 |
·潜山浅变质岩层序划分对比 | 第22-24页 |
·各层组地层特征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储层有效厚度测井识别 | 第26-38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26页 |
·基础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6-32页 |
·曲线优选 | 第26-29页 |
·曲线数据读取 | 第29-30页 |
·产能分配 | 第30-32页 |
·储层有效厚度解释图版制作 | 第32-33页 |
·DEN-MSFL 的交汇图区分油水 | 第32-33页 |
·SP 偏移(MAX)-AC 起伏的交汇图识别渗透性地层 | 第33页 |
·试油、补孔层位测井特征精细解剖 | 第33-35页 |
·储层有效厚度测井解释规范 | 第35-38页 |
·有效厚度测井解释规范 | 第35-36页 |
·规律的理论解释 | 第36-37页 |
·认识的验证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浅变质潜山溶蚀—裂缝型储层再认识 | 第38-51页 |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 | 第38页 |
·裂缝研究 | 第38-40页 |
·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分布研究 | 第40-43页 |
·储层分布规律 | 第40-42页 |
·控制储层不均一分布的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储层垂向序列及平面分布 | 第43-45页 |
·潜山内部油藏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45-51页 |
·油藏类型 | 第45页 |
·油藏的分布及其特征 | 第45-51页 |
第五章 潜山成藏规律、模式研究 | 第51-70页 |
·潜山成藏规律、模式研究 | 第51-63页 |
·构造运动期 | 第51页 |
·油源 | 第51-52页 |
·运移、输导通道 | 第52-54页 |
·成藏分析 | 第54-63页 |
·基于潜山成藏规律的应用 | 第63-70页 |
·短径水平井 | 第63-65页 |
·德118-190 井附近高产井补孔 | 第65-67页 |
·贝14 断块布达特群外扩井布井方案 | 第67-68页 |
·贝38 断块西部大破碎带潜力分析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图 | 第76-81页 |
详细摘要 | 第8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