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绪论 | 第9-11页 |
| 第一章 王逢生平及心路历程 | 第11-24页 |
| ·王逢号的由来 | 第11-12页 |
| ·王逢家世考略 | 第12-17页 |
| ·王逢生平及心路历程 | 第17-24页 |
| 第二章 元遗民王逢身份考 | 第24-34页 |
| ·身经两朝,不事二君 | 第24-25页 |
| ·遗逸之辩与隐而不逸 | 第25-27页 |
| ·遗逸之辩 | 第25-26页 |
| ·隐而不逸 | 第26-27页 |
| ·忠于元朝 | 第27-29页 |
| ·志在乎元 | 第27-28页 |
| ·爱之深,责之切 | 第28-29页 |
| ·指斥明朝 | 第29页 |
| ·高压之下,独善其身——元遗民王逢的特殊性 | 第29-34页 |
| ·慕梁鸿高节、显遗民精神 | 第29-30页 |
| ·谨遵父命,终身不仕 | 第30页 |
| ·用夏变夷的观念使他视元朝为正统 | 第30-31页 |
| ·正视元朝 | 第31页 |
| ·祸起轻狂,变通解困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梧溪集》版本源流考 | 第34-42页 |
| ·现存重要版本叙录 | 第34-37页 |
|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第34页 |
| ·《梧溪集》元刻明修本 | 第34页 |
| ·知不足斋丛书本 | 第34-35页 |
| ·中华再造善本 | 第35页 |
|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 | 第35-36页 |
| ·丛书集成初编本 | 第36页 |
| ·丛书集成续编本 | 第36-37页 |
| ·版本的刊刻与流传 | 第37-39页 |
| ·洪武印本 | 第37页 |
| ·景泰七年的陈敏政重修本 | 第37-38页 |
| ·汲古阁藏景泰本、陆贻典校补本 | 第38页 |
| ·汲古阁藏景泰刻本、周荣起手录本 | 第38页 |
| ·王世祯明末刊本 | 第38页 |
| ·蒋西圃抄本 | 第38-39页 |
| ·知不足斋丛书本 | 第39页 |
| ·丛书集成初编本和丛书集成续编本 | 第39页 |
| ·中华再造善本本 | 第39页 |
| ·版本间存在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 第39-42页 |
| ·差异 | 第39-40页 |
| ·原因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王逢诗作研究 | 第42-50页 |
| ·王逢诗作的诗史性 | 第42-45页 |
| ·忧国忧民 | 第42-43页 |
| ·以诗证史 | 第43-45页 |
| ·标榜忠孝节义 | 第45-50页 |
| 第五章 元遗民与宋遗民的比较——以王逢与谢枋得为核心 | 第50-60页 |
| ·元遗民与宋遗民处境的比较 | 第50-52页 |
| ·文人在宋代和元代的地位比较 | 第50页 |
| ·宋末文人的夷夏之防 | 第50-51页 |
| ·元末文人的用夏变夷的观念 | 第51-52页 |
| ·谢枋得与王逢的比较 | 第52-60页 |
| ·在爱国心的驱使下,谢枋得积极入仕;王逢也爱国,但终身不仕 | 第52-53页 |
| ·不同的忠君形式折射出不同的社会环境 | 第53-54页 |
| ·谢枋得严分夷夏,以死抗元,王逢没有 | 第54-56页 |
| ·谢枋得五次却聘,以死抗元;王逢也不出仕,但他懂得变通 | 第56-57页 |
| ·谢枋得与王逢对待出仕新朝士人的态度比较 | 第57-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