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 ·法医斑痕组织鉴定意义 | 第9页 |
| ·组织来源鉴定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传统组织鉴定方法及缺陷 | 第9-10页 |
| ·主要组织(体液)标记及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DNA 甲基化应用于组织来源鉴定原理 | 第12-13页 |
| ·组织特异标记的选择 | 第13-14页 |
| ·GFAP 基因与脑 | 第13-14页 |
| ·DDX4 基因与精子 | 第14页 |
| ·DNA 甲基化检测方法 | 第14-16页 |
| 第2章 GFAP 启动子低甲基化作为脑组织特异标记的可行性 | 第16-22页 |
| ·引言 | 第16页 |
| ·材料 | 第16-17页 |
| ·仪器 | 第16页 |
| ·试剂 | 第16页 |
| ·试剂配制 | 第16-17页 |
| ·样本 | 第17页 |
| ·方法 | 第17-19页 |
| ·基因组DNA 提取与转化 | 第17-18页 |
| ·引物设计 | 第18页 |
| ·BSP (bisulfite genomic sequencing PCR) | 第18页 |
| ·酶切及电泳检测 | 第18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18-19页 |
| ·结果 | 第19-21页 |
| ·GFAP 启动子甲基化水平 | 第19-20页 |
| ·组织间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20页 |
| ·脑与非脑组织判别 | 第20-21页 |
| ·结论 | 第21-22页 |
| 第3章 DDX4 启动子低甲基化作为精液特异标记的可行性 | 第22-30页 |
| ·引言 | 第22页 |
| ·材料 | 第22-23页 |
| ·仪器 | 第22页 |
| ·试剂 | 第22页 |
| ·试剂配制 | 第22-23页 |
| ·样本 | 第23页 |
| ·方法 | 第23-25页 |
| ·基因组DNA 提取与转化 | 第23-24页 |
| ·引物设计 | 第24页 |
| ·BSP (bisulfite genomic sequencing PCR) | 第24页 |
| ·酶切及电泳检测 | 第24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24-25页 |
| ·结果 | 第25-29页 |
| ·DDX4 启动子甲基化水平 | 第25-26页 |
| ·组织间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26页 |
| ·精斑与体细胞组织判别 | 第26-29页 |
| ·结论 | 第29-30页 |
| 第4章 法医学精斑鉴别进展 | 第30-37页 |
| ·概要 | 第30页 |
| ·精液鉴定意义及方法 | 第30页 |
| ·预实验 | 第30-32页 |
| ·紫外线检测 | 第30-31页 |
| ·酸性磷酸酶(SAP)的试验 | 第31页 |
| ·其他酶类 | 第31页 |
| ·锌元素 | 第31页 |
| ·胆碱 | 第31页 |
| ·精胺 | 第31-32页 |
| ·金属微量元素成分 | 第32页 |
| ·预实验 | 第32-33页 |
| ·精子镜检 | 第32页 |
| ·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PSA) | 第32页 |
| ·精液特异性抗原(SVSA) | 第32-33页 |
|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 | 第33页 |
| ·新的检测方法 | 第33-36页 |
| ·mRNA | 第33-34页 |
| ·microRNA | 第34-35页 |
| ·拉曼光谱 | 第35页 |
| ·DNA 甲基化 | 第35-36页 |
| ·展望 | 第36-37页 |
| 第5章 DNA 甲基化用于组织鉴别的原理与方法 | 第37-44页 |
| ·表观遗传学与 DNA 甲基化 | 第37-38页 |
| ·人类基因组DNA 甲基化的特点 | 第38-40页 |
| ·时空特异性 | 第38-39页 |
| ·亲源特异性 | 第39页 |
| ·病理特异性 | 第39-40页 |
| ·CpG 岛与T-DMRs | 第40页 |
| ·DNA 甲基化检测方法原理及评价 | 第40-41页 |
| ·DNA 甲基化水平检测方法 | 第41-43页 |
| ·组织差异甲基化应用 | 第43-44页 |
| 第6章 讨论 | 第44-48页 |
| ·DNA 甲基化检测 | 第44-46页 |
| ·脑组织鉴定 | 第46页 |
| ·精斑鉴定 | 第46-48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8页 |
| 缩略语词汇表 | 第58-59页 |
| 附录 A 附图 | 第59-61页 |
| 附录 B 待发表文章草稿 | 第61-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