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8页 |
1.1.1 大气气溶胶 | 第12-13页 |
1.1.2 挥发性有机物(VOCs) | 第13-14页 |
1.1.3 过氧自由基 | 第14-18页 |
1.2 过氧自由基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2.1 基体分离电子自旋共振技术 | 第18-19页 |
1.2.2 激光诱导荧光技术 | 第19-20页 |
1.2.3 化学放大法 | 第20-2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化学放大法过氧自由基测量原理 | 第23-31页 |
2.1 化学放大原理 | 第23-24页 |
2.2 化学放大法中NO_2的测量方法 | 第24-27页 |
2.2.1 鲁米诺发光法 | 第25页 |
2.2.2 激光诱导荧光法 | 第25-26页 |
2.2.3 腔衰减相移光谱技术 | 第26页 |
2.2.4 腔衰荡光谱技术 | 第26-27页 |
2.2.5 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 | 第27页 |
2.3 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原理 | 第27-29页 |
2.3.1 Lambret-Beer | 第27-28页 |
2.3.2 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测量气体浓度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双通道化学放大-宽带腔增强过氧自由基测量系统搭建 | 第31-53页 |
3.1 化学反应腔 | 第32-33页 |
3.1.1 化学反应腔体设计 | 第32页 |
3.1.2 配气系统 | 第32-33页 |
3.2 IBBCEAS NO_2测量装置 | 第33-38页 |
3.2.1 装置设计 | 第33-36页 |
3.2.2 IBBCEAS装置性能评估 | 第36-38页 |
3.3 化学链长的标定与优化 | 第38-44页 |
3.3.1 化学链长的标定 | 第39-42页 |
3.3.2 影响链长因素的优化 | 第42-44页 |
3.4 干扰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3.4.1 过氧硝酸乙酰和过氧硝酸的干扰 | 第44页 |
3.4.2 NO_2和O_3的干扰 | 第44-46页 |
3.4.3 相对湿度的干扰 | 第46-47页 |
3.5 仪器控制和数据采集程序 | 第47-49页 |
3.6 尾气处理 | 第4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9-53页 |
第4章 双通道化学放大-宽带腔增强过氧自由基测量系统的改进 | 第53-77页 |
4.1 IBBCEAS NO_2探测器的技术升级 | 第53-59页 |
4.1.1 装置设计 | 第53-54页 |
4.1.2 IBBCEAS NO_2探测器性能评估 | 第54-59页 |
4.2 基于大直径Nafion干燥管的进样系统 | 第59-70页 |
4.2.1 引言 | 第59-60页 |
4.2.2 Nafion干燥原理 | 第60-62页 |
4.2.3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4.2.4 结果与讨论 | 第64-69页 |
4.2.5 结论 | 第69-70页 |
4.3 基于Nafion干燥管的双通道化学反应腔 | 第70-74页 |
4.3.1 装置介绍 | 第70-71页 |
4.3.2 实验操作与实验结果 | 第71-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5章 双通道化学放大-宽带腔增强过氧自由基测量系统的应用 | 第77-95页 |
5.1 烟雾箱实验应用—α-蒎烯臭氧化过程模拟实验 | 第77-91页 |
5.1.1 引言 | 第77-78页 |
5.1.2 实验装置 | 第78-82页 |
5.1.3 MCM气相化学机理 | 第82-83页 |
5.1.4 烟雾箱实验 | 第83-84页 |
5.1.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4-88页 |
5.1.6 反应机理分析 | 第88-91页 |
5.2 外场应用-实际大气中过氧自由基的测量 | 第91-93页 |
5.2.1 2017年秋季观测实验 | 第91-92页 |
5.2.2 2018年秋季观测实验 | 第92-9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95-97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