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6页 |
1.2.1 虚拟植物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基于L-系统植物建模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3 基于综合方法的植物建模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网格模型简化算法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 | 第16-20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4 章节安排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20-35页 |
2.1 枇杷树形态结构分析 | 第20-21页 |
2.2 L-系统 | 第21-28页 |
2.2.1 L-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21-23页 |
2.2.2 L-系统的海龟几何解释 | 第23-24页 |
2.2.3 带括号的L-系统 | 第24-26页 |
2.2.4 随机L-系统 | 第26-27页 |
2.2.5 参数L-系统 | 第27-28页 |
2.3 冠层器官的模拟方法 | 第28-31页 |
2.3.1 基于广告牌技术冠层器官的模拟 | 第28-29页 |
2.3.2 基于参数曲面冠层器官的模拟 | 第29-30页 |
2.3.3 基于实测数据冠层器官的模拟 | 第30-31页 |
2.4 网格模型简化算法 | 第31-34页 |
2.4.1 网格模型简化的相关概念 | 第31页 |
2.4.2 典型三维网格模型简化算法 | 第31-33页 |
2.4.3 折叠算法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三维树木精细建模方法 | 第35-52页 |
3.1 方法与技术流程 | 第35-36页 |
3.2 基于L-系统的树木枝干系统的三维重建 | 第36-39页 |
3.3 基于点云数据的器官三维精细重建 | 第39-40页 |
3.3.1 点云数据的获取 | 第39-40页 |
3.3.2 基于点云数据的局部器官三维重构 | 第40页 |
3.4 基于L-系统文法规则枝梢的构建 | 第40-42页 |
3.5 树木枝干系统与冠层器官模型的集成 | 第42-43页 |
3.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3.6.1 枇杷树枝干的三维重建 | 第43-46页 |
3.6.2 局部冠层组分精细模型构建 | 第46-47页 |
3.6.3 自然生长形的早钟6号枇杷的形态结构模型构建 | 第47-49页 |
3.6.4 生产上的早钟六号枇杷的形态结构模型 | 第49-5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面向辐射模拟的冠层器官模型的网格优化 | 第52-65页 |
4.1 QEM简化算法 | 第52-55页 |
4.1.1 边折叠 | 第52-53页 |
4.1.2 二次误差测度 | 第53-54页 |
4.1.3 新顶点位置的确定 | 第54-55页 |
4.2 冠层器官模型特征的保持算法 | 第55-57页 |
4.2.1 叶片模型边界保持算法 | 第55-56页 |
4.2.2 冠层器官模型曲面特征的保持算法 | 第56-57页 |
4.2.3 网格的优化 | 第57页 |
4.3 简化方法的实现流程 | 第57-59页 |
4.4 基于Hausdorff距离的精度评价 | 第59-62页 |
4.4.1 Hausdorff距离的定义 | 第59-60页 |
4.4.2 冠层模型的精度评价 | 第60-62页 |
4.5 基于虚拟冠层PAR值的精度评价 | 第62-64页 |
4.5.1 虚拟枇杷冠层的构建 | 第62-63页 |
4.5.2 PAR值的计算 | 第63-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5-66页 |
主要成果 | 第66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