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肿瘤治疗学论文

基于稀土掺杂四氟钇钠核壳结构发光纳米颗粒的肿瘤光动力治疗平台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1页
    1.1 癌症传统治疗技术第11页
    1.2 光动力治疗(PDT)第11-18页
        1.2.1 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第11-14页
        1.2.2 用于PDT的纳米材料研究进展第14-18页
    1.3 光动力治疗的耐受性第18-21页
        1.3.1 耐受性的现象介绍以及重要意义第18-20页
        1.3.2 肿瘤乏氧微环境第20-21页
    1.4 克服乏氧微环境的光动力治疗平台研究第21-29页
        1.4.1 自供氧平台研究第21-28页
        1.4.2 与UCNP结合的自供氧平台第28-29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29-31页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测试方法第31-35页
    2.1 主要实验原料第31-32页
    2.2 主要测试分析方法第32-35页
        2.2.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2页
        2.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32页
        2.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第32页
        2.2.4 荧光光谱分析(PL)第32页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32-33页
        2.2.6 电子顺磁共振(ESR)第33页
        2.2.7 动态光散射(DLS)和Zeta电位分析第33页
        2.2.8 多功能酶标仪第33-34页
        2.2.9 倒置荧光显微镜第34-35页
第三章 多层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研究第35-45页
    3.1 引言第35-37页
    3.2 实验过程第37-38页
        3.2.1 实验试剂与药品第37页
        3.2.2 核壳结构双层颗粒制备第37-38页
        3.2.3 核壳结构双层上转换发光颗粒性能探索第38页
        3.2.4 多层核壳结构氟化钠纳米颗粒制备研究第38页
    3.3 实验结果第38-42页
        3.3.1 核壳结构上转换颗粒形貌表征第39页
        3.3.2 双层核壳结构上转换颗粒性能探索第39-41页
        3.3.3 多层核壳结构上转换颗粒形貌表征第41-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5页
第四章 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负载氢氧化铁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第45-61页
    4.1 引言第45-46页
    4.2 实验过程第46-48页
        4.2.1 氧化硅壳层包覆第46页
        4.2.2 氢氧化铁纳米颗粒的制备第46-47页
        4.2.3 光敏剂Ce6的加载和上转换纳米颗粒-氢氧化铁复合材料的制备第47页
        4.2.4 复合材料性能表征第47-48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8-59页
        4.3.1 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负载氢氧化铁复合材料的形貌第48-54页
        4.3.2 Ce6加载量的确定及荧光能量共振转移(FRET)第54-56页
        4.3.3 氧气产生和活性氧(ROS)的检测第56-59页
    4.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五章 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负载氢氧化铁复合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第61-69页
    5.1 引言第61页
    5.2 实验过程第61-63页
        5.2.1 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毒性第61-62页
        5.2.2 溶血实验第62页
        5.2.3 DCFH-DA检测细胞内ROS产量第62-63页
        5.2.4 CCK8检测光动力治疗效果第63页
        5.2.5 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死亡情况第63页
        5.2.6 体内光动力治疗效果第63页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3-68页
        5.3.1 细胞毒性研究第63-65页
        5.3.2 细胞内ROS检测以及细胞光动力效果研究(in vitro PDT)第65-66页
        5.3.3 实体瘤的光动力效果研究(in vivo PDT)第66-68页
    5.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9页
致谢第79-80页
个人简历第80-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它研究成果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流浮游植物群落对筑坝引发的异质性水文环境的响应--以三峡水库为例
下一篇:PHL和AHP5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甜橙和草莓中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