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6页 |
1.4.2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 世界自然遗产地概念与特性 | 第17页 |
2.2 旅游产业成长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3 旅游产业成长周期模型及特征 | 第18-19页 |
2.4 旅游产业成长潜力概述 | 第19-20页 |
第3章 文献综述 | 第20-26页 |
3.1 旅游产业成长文献综述 | 第20-21页 |
3.1.1 国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 | 第20页 |
3.1.2 国内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 | 第20-21页 |
3.2 旅游潜力文献综述 | 第21-26页 |
3.2.1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研究 | 第21-23页 |
3.2.2 旅游发展潜力研究 | 第23-26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 | 第26-31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6-27页 |
4.1.1 系统性原则 | 第26页 |
4.1.2 客观性原则 | 第26页 |
4.1.3 代表性原则 | 第26页 |
4.1.4 可行性原则 | 第26页 |
4.1.5 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结合原则 | 第26-27页 |
4.2 构建旅游产业成长评价指标体系 | 第27-28页 |
4.3 构建旅游产业成长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4.4 研究方法和评价模型 | 第29-30页 |
4.4.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9页 |
4.4.2 加权TOPSIS模型 | 第29页 |
4.4.3 本底趋势线理论 | 第29-30页 |
4.5 数据来源 | 第30-31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 | 第31-48页 |
5.1 张家界旅游发展现状 | 第31-35页 |
5.1.1 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增涨显著 | 第31-32页 |
5.1.2 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 第32-35页 |
5.1.3 张家界交通发展现状 | 第35页 |
5.1.4 张家界旅游接待设施发展现状 | 第35页 |
5.2 2002-2012年张家界市旅游产业成长分析 | 第35-42页 |
5.2.1 2002-2012年张家界旅游产业成长情况分析 | 第35-37页 |
5.2.2 重大事件对张家界旅游产业的影响 | 第37-42页 |
5.3 张家界各县区旅游产业成长潜力分析 | 第42-46页 |
5.3.1 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 | 第42页 |
5.3.2 标准化主成分系数 | 第42-44页 |
5.3.3 TOPSIS价值函数模型 | 第44页 |
5.3.4 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5.4 结论 | 第46-48页 |
5.4.1 张家界市旅游产业成长方面 | 第46-47页 |
5.4.2 张家界各县区旅游产业成长潜力方面 | 第47-48页 |
第6章 不足、对策及研究展望 | 第48-53页 |
6.1 张家界旅游产业成长中的不足 | 第48-49页 |
6.2 挖掘张家界旅游成长潜力的对策 | 第49-52页 |
6.2.1 实行多种优惠政策,突破资金短缺局面 | 第49-50页 |
6.2.2 旅游产品进行创新升级,实施区域内部差异化旅游发展战略 | 第50-51页 |
6.2.3 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提高第一、二产业地位 | 第51页 |
6.2.4 合理布局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 第51-52页 |
6.3 本文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