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规律的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2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冲击地压机理及预测研究综述 | 第14-23页 |
·冲击地压机理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冲击地压预测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 煤岩变形破裂机制的研究 | 第27-36页 |
·受载煤岩体的变形破裂过程 | 第27-33页 |
·煤岩的物理结构 | 第27-28页 |
·煤岩材料的裂纹与缺陷 | 第28-29页 |
·裂纹的扩展过程 | 第29-31页 |
·裂纹的分岔过程 | 第31-32页 |
·断裂前大量微裂纹的扩展、闭合、联结和集聚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页 |
·煤岩变形及破裂的机制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电荷感应仪的研制 | 第36-55页 |
·引言 | 第36-37页 |
·电荷传感器的研制 | 第37-42页 |
·传感器的作用 | 第37页 |
·电荷感应探头的研制 | 第37-38页 |
·电荷放大器的研制 | 第38-42页 |
·数据采集器的硬件研制 | 第42-51页 |
·A/D 输入端的硬件设计 | 第43-44页 |
·JTAG 接口硬件设计 | 第44-45页 |
·FLASH 存储器硬件设计 | 第45-46页 |
·RS-232 通讯端口硬件设计 | 第46-47页 |
·键盘硬件设计 | 第47-48页 |
·LCD 显示器和LED 二极管指示灯的硬件设计 | 第48-50页 |
·接口功能 | 第50-51页 |
·数据采集器的软件研制 | 第51-54页 |
·软件开发概述 | 第51-53页 |
·软件的开发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实验研究 | 第55-90页 |
·引言 | 第55-56页 |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案 | 第56-65页 |
·实验样品及其制备 | 第57页 |
·实验系统 | 第57-65页 |
·实验方案 | 第65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5-88页 |
·花岗岩单轴压缩电荷感应实验结果 | 第66-76页 |
·砂岩单轴压缩电荷感应实验结果 | 第76-79页 |
·煤单轴压缩电荷感应实验结果 | 第79-88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5 煤岩变形破裂电荷感应机理研究 | 第90-105页 |
·引言 | 第90-91页 |
·煤岩体变形破裂产生电荷机理 | 第91-102页 |
·自由电荷产生的量子力学理论分析 | 第91-92页 |
·电子产生机制的能带理论分析 | 第92-95页 |
·摩擦起电 | 第95-96页 |
·压电效应 | 第96-97页 |
·煤岩体变形及微破裂导致裂隙尖端电荷分离 | 第97-100页 |
·位错理论 | 第100-101页 |
·分离电荷产生机理总结 | 第101-102页 |
·煤岩变形破裂产生的电磁场 | 第102-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6 电荷感应技术在北京长沟峪矿的应用 | 第105-117页 |
·电荷感应技术预测冲击地压的原理 | 第105-106页 |
·现场概况 | 第106页 |
·测试方案 | 第106-107页 |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107-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结论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0页 |
作者简历 | 第130-13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