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有机大分子诱导无机物原位沉积及生物医学功能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1章 绪论第18-32页
    1.1 无机物的原位沉积第18-20页
        1.1.1 原位沉积无机物的方法第18-19页
        1.1.2 硅氧化物的原位沉积及其应用第19页
        1.1.3 银纳米颗粒的原位沉积及其应用第19-20页
    1.2 有机大分子仿生诱导无机物的原位沉积第20-23页
        1.2.1 生物大分子诱导无机物原位沉积的特点第20-21页
        1.2.2 有机大分子诱导硅氧化物原位沉积的研究现状第21-23页
        1.2.3 纤维素诱导金属纳米颗粒原位沉积的研究现状第23页
    1.3 酶固定化第23-28页
        1.3.1 固定化酶的特点和意义第23-24页
        1.3.2 酶固定化的方法第24-26页
        1.3.3 酶固定化策略的选择第26-28页
    1.4 本论文的立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8-32页
        1.4.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8-29页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相互关系第29-30页
        1.4.3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30-32页
第2章 聚苯乙烯孔板表面沉积硅氧化物及其酶固定化第32-54页
    2.1 实验部分第32-41页
        2.1.1 实验材料第32-33页
        2.1.2 异溴丁酸羟乙酯接枝PAA的制备第33-34页
        2.1.3 聚苯乙烯孔板表面硅氧化物的修饰第34-36页
        2.1.4 硅氧化物修饰聚苯乙烯孔板表面的化学组成第36页
        2.1.5 硅氧化物修饰聚苯乙烯孔板表面的蛋白固定第36-38页
        2.1.6 固定化酶性能的表征第38-40页
        2.1.7 PDMAEMA在硅氧化物修饰中作用第40-41页
        2.1.8 固定化蛋白在硅氧化物中的分布第41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41-52页
        2.2.1 PAA-Br的核磁共振吸收谱第41-43页
        2.2.2 PDMAEMA对硅氧化物原位沉积的作用第43-45页
        2.2.3 硅氧化物修饰的聚苯乙烯表面的形貌结构与化学组成第45-48页
        2.2.4 聚苯乙烯孔板表面硅氧化物修饰与酶固定第48-50页
        2.2.5 硅氧化物与酶的相互作用第50-52页
    2.3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3章 原位沉积的硅氧化物亲水化改性聚苯乙烯微流控管道及其生物样本检测第54-68页
    3.1 实验部分第54-60页
        3.1.1 实验材料第54-55页
        3.1.2 微流控管道的设计和加工第55页
        3.1.3 微流控管道内壁修饰PDMAEMA第55-56页
        3.1.4 聚苯乙烯芯片中的自动进样第56页
        3.1.5 微流控管道内壁的酶固定第56-57页
        3.1.6 智能手机读出第57-58页
        3.1.7 微流控管道内壁的固定化酶活力的表征第58-59页
        3.1.8 微流控管道内壁的固定化酶形貌的表征第59页
        3.1.9 硅氧化物沉积的聚苯乙烯表面的亲疏水性第59页
        3.1.10 葡萄糖和胆固醇的检测及标准曲线的建立第59-60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60-67页
        3.2.1 聚苯乙烯芯片的设计第60-62页
        3.2.2 芯片管道内固定化酶的微观形貌第62页
        3.2.3 芯片管道内极性介质样品的自动进样第62-64页
        3.2.4 聚苯乙烯芯片反应区读出方法第64-65页
        3.2.5 聚苯乙烯芯片反应区固定化酶的稳定性第65-66页
        3.2.6 单样本双指标的检测第66-67页
    3.3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4章 硅氧化物修饰的聚苯乙烯超细纤维及漆酶的固定化第68-86页
    4.1 实验部分第68-75页
        4.1.1 实验材料第68-69页
        4.1.2 静电纺丝制备聚苯乙烯超细纤维第69页
        4.1.3 聚苯乙烯超细纤维表面修饰PDMAEMA第69-70页
        4.1.4 聚苯乙烯超细纤维上漆酶的固定第70-71页
        4.1.5 固定化漆酶的形貌表征和元素分析第71页
        4.1.6 漆酶的活力表征第71-72页
        4.1.7 漆酶在纺丝纤维表面的固定化效率第72页
        4.1.8 漆酶的稳定性第72-73页
        4.1.9 失活漆酶的复性行为第73-74页
        4.1.10 漆酶在废水脱色的应用第74-75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75-84页
        4.2.1 静电纺丝制备聚苯乙烯超细纤维第75-76页
        4.2.2 固定化漆酶的形貌表征第76-77页
        4.2.3 漆酶在纺丝纤维表面的固定化效率第77-79页
        4.2.4 固定化漆酶的稳定性第79-81页
        4.2.5 固定化漆酶的酶复性第81-82页
        4.2.6 固定化漆酶在废水脱色的应用第82-84页
    4.3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5章 硅氧化物修饰的棉纱纤维及糖化酶的固定化第86-103页
    5.1 实验部分第86-92页
        5.1.1 实验材料第86-87页
        5.1.2 棉纱纤维表面引发生长PDMAEMA第87页
        5.1.3 棉纱纤维上糖化酶的固定第87-88页
        5.1.4 固定化糖化酶的形貌表征第88页
        5.1.5 罗氏血糖仪表征糖化酶活力第88-89页
        5.1.6 糖化酶在棉纱纤维表面的固定方法的优化第89-90页
        5.1.7 储存温度对固定化糖化酶活力的影响第90页
        5.1.8 失活糖化酶的复性行为第90-91页
        5.1.9 固定化糖化酶反应条件的优化第91-92页
        5.1.10 固定化糖化酶的重复使用性能第92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92-101页
        5.2.1 罗氏血糖仪用于测量淀粉溶液中的糖化酶浓度的检测第92-93页
        5.2.2 棉纱纤维的干燥方式对糖化酶的固定的影响第93-94页
        5.2.3 糖化酶固定化的过程第94-97页
        5.2.4 固定了糖化酶的棉纱纤维的形貌第97-98页
        5.2.5 固定化糖化酶的反应条件第98-99页
        5.2.6 固定化糖化酶的储存稳定性第99-100页
        5.2.7 固定化糖化酶的复性行为第100-101页
    5.3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6章 AgNPs在NCC表面的原位沉积第103-123页
    6.1 实验部分第103-110页
        6.1.1 实验材料第103-104页
        6.1.2 硫酸水解法制备NCC第104页
        6.1.3 银氨溶液的配置第104-105页
        6.1.4 NCC辅助生成AgNPs的条件优化第105-106页
        6.1.5 NCC对常温下制备AgNPs浓度的影响第106页
        6.1.6 葡萄糖检测反应的条件优化第106-107页
        6.1.7 葡萄糖检测第107-108页
        6.1.8 血清样本中葡萄糖的浓度测试第108页
        6.1.9 细胞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葡萄糖的浓度监测第108页
        6.1.10 NCC/AgNPs复合材料的抗菌效应第108-109页
        6.1.11 NCC辅助生成的AgNPs的形貌表征第109页
        6.1.12 NCC辅助生成的AgNPs的紫外-可见光光谱和吸光度第109页
        6.1.13 NCC的颗粒浓度与尺寸表征第109-110页
        6.1.14 NCC的热失重分析第110页
        6.1.15 NCC的晶体结构分析第110页
        6.1.16 原子力显微镜分析NCC的形貌第110页
    6.2 结果与讨论第110-122页
        6.2.1 NCC形貌与物理化学性质的表征第110-113页
        6.2.2 NCC辅助生成AgNPs条件的优化第113-115页
        6.2.3 NCC对常温下AgNPs生成的影响第115页
        6.2.4 NCC辅助AgNPs生成的机制探讨第115-117页
        6.2.5 NCC辅助AgNPs生成反应用于葡萄糖检测第117-121页
        6.2.6 NCC/AgNPs的抗菌性能第121-122页
    6.3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全文结论第123-125页
致谢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39页
附录第139-1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41-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橄榄酚类物质降血脂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辽中凹陷古近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资源潜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