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6-55页 |
1.1 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活化与超敏反应 | 第16-20页 |
1.1.1 FcεRI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信号通路 | 第16-18页 |
1.1.2 肥大细胞分泌的颗粒物质 | 第18-20页 |
1.2 肥大细胞、Toll样受体与感染免疫 | 第20-21页 |
1.3 α7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与超敏反应 | 第21-25页 |
1.3.1 胆碱能抗炎通路 | 第21-22页 |
1.3.2 α7nAChR的结构及作用机制 | 第22-25页 |
1.3.3 α7nAChR与超敏反应 | 第25页 |
1.4 环境毒物暴露与超敏反应 | 第25-31页 |
1.4.1 超敏反应的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1.4.2 环境毒物暴露与超敏反应 | 第26-30页 |
1.4.3 环境毒物影响超敏反应的机制 | 第30-31页 |
1.4.4 展望 | 第31页 |
1.5 杀虫剂暴露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 | 第31-32页 |
1.6 吡虫啉与超敏反应 | 第32-38页 |
1.6.1 吡虫啉简介 | 第32-33页 |
1.6.2 吡虫啉的理化性质 | 第33页 |
1.6.3 吡虫啉的作用机理 | 第33页 |
1.6.4 吡虫啉在环境中的水平 | 第33-35页 |
1.6.5 吡虫啉在人体内的暴露水平 | 第35页 |
1.6.6 吡虫啉的毒性 | 第35-37页 |
1.6.7 吡虫啉暴露对机体的免疫应答的影响 | 第37页 |
1.6.8 吡虫啉暴露与超敏反应的关系 | 第37-38页 |
1.7 硫丹与超敏反应 | 第38-44页 |
1.7.1 硫丹简介 | 第38页 |
1.7.2 硫丹的结构、理化性质、环境行为 | 第38页 |
1.7.3 硫丹在环境中的水平 | 第38-41页 |
1.7.4 硫丹的危害 | 第41-44页 |
1.7.5 硫丹与超敏反应的关系 | 第44页 |
1.8 农药残留联合毒性及评估方法 | 第44-46页 |
1.9 IgE介导的超敏反应的评价 | 第46-51页 |
1.9.1 动物实验评价 | 第47-49页 |
1.9.2 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 | 第49页 |
1.9.3 细胞学评价 | 第49-50页 |
1.9.4 结语 | 第50-51页 |
1.10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 第51-55页 |
1.10.1 立题背景 | 第51-52页 |
1.10.2 研究内容 | 第52-55页 |
第2章 吡虫啉对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 第55-69页 |
2.1 引言 | 第55-56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56-57页 |
2.2.1 材料与试剂 | 第56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56-57页 |
2.2.3 溶液的配制 | 第57页 |
2.3 方法 | 第57-61页 |
2.3.1 RBL-2H3细胞培养 | 第57-58页 |
2.3.2 CCK法检测吡虫啉对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第58页 |
2.3.3 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活化模型及吡虫啉处理肥大细胞 | 第58页 |
2.3.4 β-hex含量的检测 | 第58页 |
2.3.5 组胺含量的检测 | 第58-59页 |
2.3.6 LTC4含量检测 | 第59页 |
2.3.7 TNF-α和IL-6含量检测 | 第59-60页 |
2.3.8 胞内钙离子内流检测 | 第60页 |
2.3.9 IgE介导的小鼠体内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 | 第60-61页 |
2.3.10 统计 | 第61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61-66页 |
2.4.1 吡虫啉对RBL-2H3的增殖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2.4.2 肥大细胞经吡虫啉处理后的组胺和β-hex的释放的变化 | 第62-63页 |
2.4.3 肥大细胞经吡虫啉处理后LTC4释放的变化 | 第63页 |
2.4.4 肥大细胞经吡虫啉处理后TNF-α和IL-6释放的变化 | 第63-64页 |
2.4.5 肥大细胞经吡虫啉处理后钙离子内流的变化 | 第64-65页 |
2.4.6 小鼠经吡虫啉处理后PCA变化 | 第65-66页 |
2.5 讨论 | 第66-68页 |
2.5.1 吡虫啉对体外IgE介导的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 | 第66-67页 |
2.5.2 吡虫啉对体内IgE介导的小鼠PCA的影响 | 第67-68页 |
2.6 小结 | 第68-69页 |
第3章 吡虫啉对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机制 | 第69-87页 |
3.1 引言 | 第69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69-71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69-70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70-71页 |
3.2.3 溶液的配制 | 第71页 |
3.3 方法 | 第71-75页 |
3.3.1 牛乳过敏患者血清的处理 | 第71-72页 |
3.3.2 RBL-2H3和KU812细胞培养、药物处理及体外激活 | 第72页 |
3.3.3 肥大细胞脱颗粒分析 | 第72-73页 |
3.3.4 LTC4和TNF-α含量测定 | 第73页 |
3.3.5 胞内钙离子内流分析 | 第73页 |
3.3.6 磷酸化PLC-γ与NF-κB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73-74页 |
3.3.7 cPLA2活性分析 | 第74-75页 |
3.3.8 体内IgE介导的小鼠PCA | 第75页 |
3.3.9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75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75-84页 |
3.4.1 吡虫啉对RBL-2H3和KU812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3.4.2 α7nAChR拮抗剂MLA的最佳作用浓度 | 第76-77页 |
3.4.3 肥大细胞经MLA处理后脱颗粒的变化 | 第77-79页 |
3.4.4 肥大细胞经MLA处理后LTC4和TNF-α释放的变化 | 第79-80页 |
3.4.5 肥大细胞经MLA处理后钙离子内流的变化 | 第80-81页 |
3.4.6 肥大细胞经MLA处理后PLC-γ与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 | 第81-82页 |
3.4.7 肥大细胞经MLA处理后cPLA2活性的变化 | 第82-83页 |
3.4.8 小鼠经MLA处理后的PCA变化 | 第83-84页 |
3.5 讨论 | 第84-86页 |
3.5.1 α7nAChR介导吡虫啉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体外影响 | 第84-85页 |
3.5.2 α7nAChR介导吡虫啉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体内影响 | 第85页 |
3.5.3 α7nAChR可能成为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新靶点 | 第85-86页 |
3.6 小结 | 第86-87页 |
第4章 吡虫啉对TLR2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 第87-103页 |
4.1 引言 | 第87-88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88-89页 |
4.2.1 材料与试剂 | 第88-89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89页 |
4.2.3 溶液的配制 | 第89页 |
4.3 方法 | 第89-92页 |
4.3.1 CCK法检测吡虫啉对RBL-2H3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 第89页 |
4.3.2 RBL-2H3细胞培养、药物处理及体外激活 | 第89页 |
4.3.3 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分析 | 第89页 |
4.3.4 LTC4、IL-6和TNF-α含量测定 | 第89-90页 |
4.3.5 胞内钙离子内流检测 | 第90页 |
4.3.6 磷酸化NF-κB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90页 |
4.3.7 体内TLR2介导的小鼠PCA | 第90-91页 |
4.3.8 体内TLR2介导的小鼠皮肤炎症 | 第91页 |
4.3.9 数据处理与统计 | 第91-92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1页 |
4.4.1 吡虫啉对RBL-2H3增殖活性的影响 | 第92页 |
4.4.2 肥大细胞经吡虫啉处理后脱颗粒、LTC4产量的变化 | 第92-94页 |
4.4.3 肥大细胞经吡虫啉后IL-6和TNF-α释放的变化 | 第94-95页 |
4.4.4 肥大细胞经吡虫啉处理后钙离子内流的变化 | 第95-96页 |
4.4.5 肥大细胞经吡虫啉处理后p-NF-κB表达的变化 | 第96-97页 |
4.4.6 经吡虫啉处理后小鼠PCA的的变化 | 第97-98页 |
4.4.7 小鼠处理后血清中组胺、LTC4、IL-6和TNF-α产量变化 | 第98-100页 |
4.4.8 小鼠经吡虫啉处理后皮肤炎症的的变化 | 第100-101页 |
4.5 讨论 | 第101-102页 |
4.5.1 吡虫啉对体外TLR2介导的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4.5.2 吡虫啉对体内TLR2介导的肥大细胞活化的影响 | 第102页 |
4.6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5章 吡虫啉和硫丹联合暴露对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 第103-114页 |
5.1 引言 | 第103-104页 |
5.2 材料与设备 | 第104-105页 |
5.2.1 材料与试剂 | 第104-105页 |
5.2.2 仪器与设备 | 第105页 |
5.2.3 溶液的配制 | 第105页 |
5.3 方法 | 第105-107页 |
5.3.1 骨髓来源肥大细胞(BMMCs)培养、药物处理及体外激活 | 第105页 |
5.3.2 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分析 | 第105-106页 |
5.3.3 LTC4和TNF-α含量测定 | 第106页 |
5.3.4 胞内钙离子内流的检测 | 第106页 |
5.3.5 磷酸化NF-κB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 第106页 |
5.3.6 体外IgE介导的小鼠被动全身性过敏反应(PSA) | 第106-107页 |
5.3.7 统计 | 第107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2页 |
5.4.1 吡虫啉和硫丹对BMMCs细胞活性的共同影响 | 第107页 |
5.4.2 肥大细胞经吡虫啉和硫丹共同处理后脱颗粒的变化 | 第107-109页 |
5.4.3 肥大细胞经吡虫啉和硫丹共同处理后钙离子内流的变化 | 第109页 |
5.4.4 肥大细胞经吡虫啉和硫丹共同处理后p-NF-κB表达的变化 | 第109-110页 |
5.4.5 小鼠经吡虫啉和硫丹共同处理后PSA的变化 | 第110-112页 |
5.5 讨论 | 第112-113页 |
5.5.1 吡虫啉和硫丹联合暴露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5.5.2 吡虫啉和硫丹联合暴露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作用方式 | 第113页 |
5.6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6页 |
6.1 结论 | 第114-115页 |
6.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15页 |
6.3 展望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