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的缘起和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缘起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既往研究与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4 研究对象、方法与步骤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研究步骤 | 第15-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英租界内的主要外国进出口洋行 | 第17-29页 |
2.1 英国进出口洋行 | 第18-25页 |
2.1.1 怡和洋行 | 第18-19页 |
2.1.2 太古洋行 | 第19-20页 |
2.1.3 景明洋行 | 第20-21页 |
2.1.4 宝顺洋行 | 第21-22页 |
2.1.5 亚细亚火油公司 | 第22-23页 |
2.1.6 卜内门洋行 | 第23-24页 |
2.1.7 保安洋行 | 第24-25页 |
2.2 日本进出口洋行 | 第25-27页 |
2.2.1 日信洋行 | 第25-26页 |
2.2.2 日清轮船公司 | 第26-27页 |
2.3 德国洋行 | 第27-28页 |
2.3.1 西门子洋行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怡和洋行汉口分行的建筑物业 | 第29-38页 |
3.1 怡和洋行汉口分行的商业办公物业 | 第29-33页 |
3.1.1 怡和码头堆栈 | 第29-32页 |
3.1.2 怡和洋行办公楼 | 第32页 |
3.1.3 怡和桐油加工厂(怡和澄油厂) | 第32-33页 |
3.2 怡和洋行汉口分行的居住物业 | 第33-37页 |
3.2.1 珞珈山碑住宅区(怡和房子) | 第33-34页 |
3.2.2 怡和洋行高级职员住宅 | 第34-35页 |
3.2.3 三教街公寓——中共八七会址 | 第35-36页 |
3.2.4 怡和村 | 第36-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怡和洋行商业物业的发展及其应用 | 第38-54页 |
4.1 汉口近现代仓储业综述 | 第38-39页 |
4.2 仓库堆栈现代技术的应用 | 第39-47页 |
4.2.1 仓库堆栈存储物品分类 | 第39-41页 |
4.2.2 仓库堆栈的场地设计方案解读 | 第41-44页 |
4.2.3 仓库堆栈中现代技术应用 | 第44-47页 |
4.3 怡和洋行码头与普通商会码头的形式对比 | 第47-50页 |
4.4 怡和洋行桐油加工厂的现代储油方法 | 第50-53页 |
4.4.1 传统的桐油储存和包装 | 第50-51页 |
4.4.2 怡和洋行桐油加工厂现代存储方式 | 第51-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怡和洋行居住物业的建筑研究 | 第54-71页 |
5.1 怡和公寓——三教街公寓中共八七会址 | 第54-58页 |
5.2 珞珈碑路高级住宅区(怡和房子) | 第58-61页 |
5.3 怡和洋行高级职员住宅 | 第61-64页 |
5.4 与英国同类型相似的居住建筑对比 | 第64-70页 |
5.4.1 英国高级住宅的类型 | 第64-68页 |
5.4.2 英国高级住宅的布局 | 第68页 |
5.4.3 与英国同类型相似住宅建筑的对比 | 第68-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怡和洋行物业与建筑对近代汉口城市形态的影响和关联程度 | 第71-79页 |
6.1 物业的时空分布情况 | 第71-72页 |
6.2 物业的时空分布特点 | 第72-73页 |
6.3 物业形态与近代汉口城市的关联 | 第73-78页 |
6.3.1 居住物业与建筑对汉口住宅形式的影响 | 第73-76页 |
6.3.2 商业物业形态对汉口城市形态的影响 | 第76-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7.结语 | 第79-81页 |
8.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