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协调性测度基础 | 第21-3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1.1 交通运输理论 | 第21-22页 |
2.1.2 系统科学理论 | 第22页 |
2.1.3 协调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2.1.4 经济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2.2 测度视角 | 第24-25页 |
2.3 测度方法的初选 | 第25-27页 |
2.4 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 第27-29页 |
2.5 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分析方法 | 第29-32页 |
2.5.1 指标数据的预处理方法 | 第29-30页 |
2.5.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30-31页 |
2.5.3 系统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西安地区交通运输发展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协调性测度 | 第32-52页 |
3.1 发展规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4页 |
3.1.1 经济发展规模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3页 |
3.1.2 交通运输发展规模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34页 |
3.2 经济发展规模现状 | 第34-37页 |
3.2.1 经济总量 | 第34-35页 |
3.2.2 产业规模 | 第35-37页 |
3.3 交通运输发展规模现状 | 第37-38页 |
3.4 发展规模综合水平分析 | 第38-41页 |
3.4.1 数据统计及指标定权 | 第38-39页 |
3.4.2 各系统发展规模综合水平测度及分析 | 第39-41页 |
3.5 发展规模协调性测度模型构建 | 第41-46页 |
3.5.1 灰色关联度模型 | 第42-43页 |
3.5.2 协调度模型 | 第43页 |
3.5.3 关联协调发展度模型 | 第43-44页 |
3.5.4 关联协调发展趋势指数 | 第44-45页 |
3.5.5 协调性类型判别标准 | 第45-46页 |
3.6 发展规模协调性测度与结果分析 | 第46-52页 |
3.6.1 公路运输发展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协调性 | 第47-48页 |
3.6.2 铁路运输发展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协调性 | 第48-50页 |
3.6.3 航空运输发展规模与经济发展规模协调性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西安地区交通运输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协调性测度 | 第52-67页 |
4.1 发展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52-54页 |
4.1.1 经济发展速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3页 |
4.1.2 交通运输发展速度评价指标体系 | 第53-54页 |
4.2 经济发展速度状况分析 | 第54-56页 |
4.2.1 经济总量发展速度 | 第54-55页 |
4.2.2 主导产业发展速度 | 第55-56页 |
4.3 交通运输发展速度状况分析 | 第56-58页 |
4.4 发展速度综合水平分析 | 第58-61页 |
4.4.1 数据统计及指标定权 | 第58-59页 |
4.4.2 各系统发展速度综合水平测度及分析 | 第59-61页 |
4.5 发展速度协调性测度与结果分析 | 第61-67页 |
4.5.1 公路运输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协调性 | 第61-63页 |
4.5.2 铁路运输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协调性 | 第63-65页 |
4.5.3 航空运输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协调性 | 第65-67页 |
第五章 西安地区“交通运输—经济”系统结构协调性测度 | 第67-83页 |
5.1 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7-70页 |
5.1.1 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第67-68页 |
5.1.2 交通运输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 第68-70页 |
5.2 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 第70-75页 |
5.2.1 数据统计及指标定权 | 第70-74页 |
5.2.2 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及分析 | 第74-75页 |
5.3 灰色GM(1,N)协调性分析模型 | 第75-77页 |
5.3.1 模型的原理及步骤 | 第76-77页 |
5.3.2 模型的讨论要点 | 第77页 |
5.4 “交通运输—经济”系统结构协调性测度与结果分析 | 第77-83页 |
5.4.1 “公路运输—经济”系统结构协调性 | 第78-80页 |
5.4.2 “铁路运输—经济”系统结构协调性 | 第80-81页 |
5.4.3 “航空运输—经济”系统结构协调性 | 第81-83页 |
第六章 西安地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综合评价及对策建议 | 第83-86页 |
6.1 西安地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综合评价 | 第83-84页 |
6.2 提升西安地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对策建议 | 第84-86页 |
6.2.1 以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适当进行投资倾斜 | 第84页 |
6.2.2 加快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强化网络化互联互通 | 第84-85页 |
6.2.3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强化科技创新与人才保障,拉动交通运输增长点 | 第85-8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研究结论 | 第86-87页 |
创新点 | 第87页 |
研究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