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慕课课程设计研究--以24式太极拳课程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8-9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8页 |
1.1.1 武术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需要 | 第8页 |
1.1.2 国家对新型教育资源的重视 | 第8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2.1 武术慕课有助于提高武术教育的质量 | 第9页 |
1.2.2.2 慕课资源开发为武术教育带来新机遇 | 第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2.1 相关的概念研究 | 第9-10页 |
2.1.1 慕课的定义 | 第9-10页 |
2.1.2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 第10页 |
2.2 国外慕课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2.2.1 国外慕课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2.2.2 国外慕课教育热潮 | 第11页 |
2.2.3 国外慕课平台实施 | 第11-12页 |
2.3 国内慕课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2.3.1 国内慕课文献的现状研究 | 第12-13页 |
2.3.2 慕课对高等教育启示研究 | 第13页 |
2.3.3 慕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13-14页 |
2.3.4 慕课与传统教学区别研究 | 第14页 |
2.3.5 武术慕课的发展现状研究 | 第14-15页 |
2.3.6 国内慕课平台的实施情况 | 第15-16页 |
2.3.7 慕课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3 研究对象、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3.3.1 文献资料法 | 第17页 |
3.3.2 访谈法 | 第17页 |
3.3.3 观察法 | 第17页 |
3.3.4 逻辑推理法 | 第17-18页 |
3.3.5 个案研究法 | 第1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8-37页 |
4.1 武术慕课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4.1.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页 |
4.1.2 认知负荷理论 | 第18-19页 |
4.1.3 学习动机理论 | 第19页 |
4.2 武术慕课课程设计原则 | 第19-20页 |
4.2.1 以武术项目特性为设计原则 | 第19页 |
4.2.2 慕课设计创新和趣味性原则 | 第19-20页 |
4.2.3 武术慕课设计与实际教学活动相结合原则 | 第20页 |
4.2.4 武术慕课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原则 | 第20页 |
4.2.5 武术慕课课程设计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 | 第20页 |
4.3 武术慕课设计案例选取分析 | 第20页 |
4.4 二十四式太极拳课程设计安排 | 第20-23页 |
4.5 二十四式太极拳慕课设计研究分析 | 第23-25页 |
4.5.1 武术“揽雀尾”慕课框架结构设计 | 第23-25页 |
4.5.1.1 “揽雀尾”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 第23页 |
4.5.1.2 “揽雀尾”慕课课程设计与分析 | 第23-25页 |
4.5.2 教学准备工作 | 第25页 |
4.5.2.1 慕课课程素材采集 | 第25页 |
4.5.2.2 慕课后期编辑处理 | 第25页 |
4.5.2.3 完善的评价体系确保慕课的实用价值 | 第25页 |
4.6 武术慕课“揽雀尾”个案研究设计分析 | 第25-37页 |
4.6.1 “揽雀尾”慕课课程设计目标 | 第26页 |
4.6.2 “揽雀尾”慕课课程设计步骤 | 第26-27页 |
4.6.3 “揽雀尾”慕课设计内容遴选 | 第27页 |
4.6.4 “揽雀尾”武术慕课教学视频设计 | 第27-34页 |
4.6.5 “揽雀尾”武术慕课教学设计成果 | 第34-35页 |
4.6.6 武术慕课教学视频的设计分析 | 第35-37页 |
4.6.6.1 武术慕课教学目标评估 | 第35-36页 |
4.6.6.2 武术慕课教学设计评价 | 第36-37页 |
4.7 武术慕课课程设计测试方式 | 第37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37-38页 |
5.1 结论 | 第37页 |
5.2 建议 | 第37-38页 |
6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7 致谢 | 第41-42页 |
8 附录 | 第42-44页 |